每天上班,我都要经历一场10分钟的公交生死劫,这10分钟在异常拥挤和窒息的空间里,我需要不断发挥着我臂力的潜能,为了能到达地铁站。
其实,公交班次很多,一辆公交车高峰期可以到达每11-15分钟一班,还有一辆每30分钟一班。尽管如此,依然改变不了僧多粥少的现实。那个场面可以用一群丧尸形容。
为了按时上班,明明看见后门人家的屁股在风里吹了,也要顶上去,只要还有一只脚的空间,也要充分利用。所以,每次坐公交车,都是前胸贴后背。我庆幸,每次挤上去的女孩比较多,否则就一脸尴尬了。
从后门上来的人要集体“上交”公交卡,然后要身边的人帮忙传递刷卡,基本都会帮忙,有一种齐心合力的和谐感。递东西基本上不用付出什么,所以大家都很乐意,但是要往里面挤一挤这个动作,需要用心用力,能做到的人极少。
有时候,公交车到站,后门下来了几个人,有一波人要上去,但是怎么也挤不进去,因为里面的人不挪步。
“里面的人能不能挤一挤啊,那么空!”有位大姐不满了。她说的是最后几排高位的位置上,有空隙。不过,一般人很少会自己刻意地挤在一起,除非有人用外力迫使他们挤在一起。所以,尴尬场面出现了,后门关不上门,公交车不发动。
一个在公交车里的男人说:“大家都是要赶时间的,能挤就挤下啊,不能挤就下去。”后来终究是挤进去了,车开走了。
不过,我没挤上去,看到人家的屁股都在车外,实在没有挤的勇气。
下班车我挤进去了,上去就往里面靠。等车又到了一站,一个女孩想从后门上车,“守门”的大妈说:“车满了,已经挤不进去了。”在车内的人固然是很感激她,觉得她为大家减轻了负担,但车外的人却苦不堪言,也许她再错过说不定会迟到。其实门边还能挤出一个空位。
大多数人只会想到自己,比如尽量不麻烦自己,更不想出力,挤一挤这件事看起来容易,可它说明了自己要牺牲一部分先得的空间,而且还要使出力气腾出,不再是传递公交卡这样简单的随手行为。
以前,在公交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人饮食,影响车厢卫生和环境,现在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了;以前,我们倡导要尊老爱幼,给老人让座,后来发生一系列所谓“道德绑架”的事例引发深恶痛绝,现在人们越来越会随着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让还是不让。
但公交车是个小社会,是社会目光聚焦点,也总是发生冲突。所有的冲突无外乎是彼此是否愿意为对方付出一点。
我一点都不喜欢挤,但是我知道自己随时可能是那个挤不上去的人,所以我选择了每次都往里面挤一挤,让更多的人上车。
有人觉得,挤不挤是个人的事,为什么一定要别人往里挤呢?要求牺牲别人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定然是可耻的,但是挤一挤,只是保持现状,增加拥挤度对现状没有造成“质”的变化,因为不管怎样,你都是站着。但是,增加拥挤度却能让车外的一个人发生从挤不上车(意味着迟到)到挤上车(意味着按时上班)的“质变”,简直是伟大的举动。
还有人说,政府应该增加班次,缓解公车拥挤。其实,班次已经够多了,如果太多会影响交通畅通,从而增加上班出行时间。所以,舒适度永远是次要,第一位永远是时间和效率。
既然时间和效率是第一位,我们是否可以奉献自己的一份舒适度,来成就所有人的效率呢?公车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空间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