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罗伯特清崎的那本著名的《富爸爸穷爸爸》,这是本早打算读的书,直到最近才终于花时间读完了,从中接触了一些新的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据说提到这本书,被最广泛联想到的一个关键词是“财富自由”,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状态,如果你在财富上实现了自由,那么你的人生就可以开启另外一种区别于常人模式的存在了。
两个爸爸?
刚看书名就产生了这个疑问,其实穷爸爸是作者的生父,受到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受雇于政府部门,却经常陷入财富的困境中;富爸爸是和作者一起长大的好友的爸爸,受到学校的教育不算多,他拥有自己的投资生意,常教育作者关于金钱运作的财务知识。这两个爸爸撑起了全书的论述线索,作者通篇通过对比两个爸爸的教育理念和处理金钱问题的态度与方法,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观点:穷人为了钱而工作,就像穷爸爸那样,不断地工作、挣钱、还信用卡、还贷款、花钱,如此循环往复;而富人则不为钱工作,他们努力让钱为自己工作,这是富爸爸的生活模式,他们更多依靠投资资产项带来收入。
财富是什么?
作者提到了这样的概念,什么是财富?或者说怎么才能被称之为有钱?之前也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概念,我的第一反应是自己所拥有的现金、存款以及房产等不动产的总和,真正的有钱也应该是那种不用考虑预算和成本,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花钱状态。作者引出的解释是这样的:“财富就是支撑一个人生存多长时间的能力,或者说,如果我们今天停止工作,我还能活多久?”也就是如果你家有10万存款,那么现在你全家都停止工作去享受生活,全家每月的固定支出是1万,那么你的财富价值就是10个月而已。在作者看来,财富应该是用时间来衡量的,而不是金钱,那么富人实际上富有的也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这和最近读的李笑来的观点很类似,他认为的财富重要性排序是这样的:注意力>时间>金钱,每个人的注意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你有被动收入么?
上面的财富概念,作者隐含了一个类似数学中的水池进水和出水的模型,“财富是将资产项产生的现金与支出项流出的现金进行比较而定的。”那么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控制支出项流出的现金意义不大,你不会不消费也不会全部去消费,获取财富更需要关注现金流入,提升“水池的进水量”。其实我们的收入应该分成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两类:
主动收入=工资收入
被动收入=资产项产生的收入
我们大多数人有的都是主动收入,而被动收入很少,甚至没有。这正是作者所认为的,普通人要通往财富自由应该着重关注的地方:尽可能地提升被动收入,因为主动收入不确定因素很多,也更容易受到大环境影响,甚至让你失业。作者呼吁我们考虑长远的规划,学习富人的思维模式,“主动”规划被动收入,否则主动收入将愈发“被动”。
终身学习?
当读到这样的句子,还是深受触动:“但不幸的是,对许多人来说,离开学校是学习的终点而不是起点”,我们不都是这么想和做的么?毕业就意味着踏上了另一条与学习无关的道路了,现在的我们成天刷着手机和朋友圈,浏览着各类八卦新闻,积累谈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有存在感,而“学习”早已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记得之前听逻辑思维里讲过,扎克伯格每年都会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其中有一年就是学中文,而现在参加清华大学的半小时见面活动可以全程中文交流;而据说,比尔盖茨每年要读大约50本书。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都在坚持不懈地学习,我们似乎更难找理由。之前网上流行过这么一句话“比你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和大家共勉。
这本书读完了,接触了几个印象深刻的新观念,但还有更多的地方值得去细细品味。当然,不是读了这本书,知道了几个新观念,就能带来多大的变化,这也才仅仅是个开始,离作者提倡的远大目标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