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烟雨,你去了何方。就像爱情,一句未说便决口不提。就像白云,一来一去不留痕迹。风抚动树梢,惊了鸣鸣夏蝉。而我就站在这里,带着七分梦想和三分的绝望。
——早安Z
(以下文字纯属抱怨+废话,没有鸡汤和软文。所以请不喜者自行离开。好的,谢谢。)
关于生活
已经很久没有写点什么了,其实题记是在一个月前起的,这段时间里总是写了又删,删了又写,这是第4次对着键盘敲敲打打。今天是7月14日,算算日子刚好进入公司1年又8天,也就是说从去年的现在开始接触说来算是陌生的工作,没什么自信,一切动力都来源于爱好,如今也依然热爱着绘画。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久前确实颓靡过一段日子,渐渐发现了从大学到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些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生活本身,这确实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从早上9点上班到10点下班,回宿舍洗澡睡觉,期间只有1个小时是完完全全由自己分配的时间,这样持续了一年,生活和工作的倾斜也终于第一次将我的热情与能量耗光。开始体会到“别把爱好当工作”这句话的含义。
如果仅是如此,我不会感到迷茫,最让我害怕的一点是开始怀疑起了对绘画的热情,开始思考这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或者说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懦弱与胆怯让我怀疑生活。因为不管在这之间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会让我感到不甘心。就像是一个走钢丝的小丑,在掌声与安稳的抉择里不断拉扯。在迈出一步和退却一步之间我始终做不出选择。
从今年年初,开始加大阅读量,到现在已经看完了19本,离定下的目标快接近一半了。不是因为相信网上说的什么“看书是因为我还不认同这个世界,我还没有死去。”这些网文鸡汤对我来说只是些毫无营养的屁话。我只是单纯的在找一些能够平衡我生活的事情在做,就像有人喜欢养巴西龟、有人喜欢去唱歌。而我除了绘画外无非只有两个爱好,一个是阅读一个是写作。
关于恐惧
6月11日一个人去看了好妹妹的演唱会,那也是我第一次去看演唱会,在去时路上看见有人在朋友圈里写着“有人说,不能有所发现,而只能机械地重复什么的时刻,就是死亡的时刻。”在我吃惊于这个在大学里积极向上如此开朗的支书居然也会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她又在下面回复到——我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活过来。看吧,原来不只我一个人对于单调麻木的生活会产生恐惧。前不久,我才刚从颓靡这个问题的漩涡里走出。
后来我也认真想过,这样的恐惧是源于对未来的稳定和未知。一方面是不甘平凡,另一方面又是对任性所付出代价的未知度量。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年代,我们这一代的人没有父母那一代的单纯朴素,在满腔热情和过盛的精力面前,父母有大学生游行,有革命口号,有党有上级指示作为宣泄口,年轻人都有一个很清晰确定的方向去拼搏,知青下乡到分配工作,在那时有限的认知里这便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事情。
而现在的我们不同,没有一件事情能让这一代的年轻人产生共同的目标去燃烧荷尔蒙。现代信息网络让我们周围出现了几乎所有的可能性,只要你敢想敢做,你便有机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换句话说你自身就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往往就是这种可能,让我们更加的迷茫,我们在书籍、电影、网络里看过了太多别人的生活,一方面我们在信息海洋里不断的延展着生命的广度,另一方面又不甘于只成就一种可能性的深度,这种安稳不足以宣泄掉热情和精力。这便是我之前所恐惧的,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和多元生活之间的平衡。
废话连篇
赵雷曾在歌里唱到:“理想永远都年轻,你让我倔强的反抗着命运,你让我变得苍白,却依然天真的相信花儿会再次的盛开。”
高晓松在歌词里写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而我想说的是,现在默默为自己的目标上班加班的苦逼人士,不用说必定比那些连放个屁都要发朋友圈的傻逼伟大。我们的世界观都太脆弱了,一首民谣火了便不爱了,一篇套路满满的鸡汤网文便让你打起五分钟鸡血,梦想这个词出现频率密了便可笑了,村上春树谈及的次数多了便是装逼?
在我这里:
文艺不是骂人,梦想不是矫情,而道理也不是真理,道理都TM的是一坨狗屎!!!
——早安Z
2016.7.16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