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吧,我做一个比喻。我喜欢比喻,抽像的变具体了,具体有实感的也能变得轻飘飘的。
你知道你上下学常看到的那条河吧,水很浅,其实涨水的时节人也不敢下河的。它两边的山很高,甚至让人觉得几根长点的竹杆搭着也能过去。那不妨就这样比喻吧,我找到了一根长得出奇的竹杆,这头塞里卡车下,那头捅进石头缝里,摇一摇,感觉固定得差不多了,然后再看看对面,就猛然的踏上了竹杆。
踏上一根只能容下半个脚掌的竹杆去过这一个险谷,需要一个原因。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还是只是活得不耐烦了?我打算用后一个原因。人很容易就会活得不耐烦,但并不是想死去,死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死了之后再有不耐烦也只能忍着,就是这样的,你能活得不耐烦了,却不能死得不耐烦了,所以,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死亡,而是因为不耐烦了。
一开始我会走得很勇敢,每一步足足有一英尺左右,然后就开始害怕了,每步不足一英寸;开始是直着腰,然后就躬着腰了;开始…总之开始和然后对比很鲜明。这种转变是情理之中的,无论是什么事,一开始我们都是不害怕的,总是越往后越害怕,这不是什么秘密。看着河里小小的石头,你的脑袋会给你一个跳下去的念头,这是为了让你有安全意识,也是这个给了你害怕。我走到竹杆的中间了,竹杆弯得很严重,发出咔咔嚓嚓的声音,轻轻的动一下就摇摆得很严重,似要把我这只害虫摇下去。
我现在有两个选择,倔着屁股退回去,或者闭上眼往前爬。可能往后会容易一点,因为距离公路,后退要近一点,后面的坡地是树,前面是石头,心理暗示中后退要安全一点。当然,前进三分之二处有水渠,放手跳进去有可能活命,但危险系数很大。综合来说,后退是相对安全的,但我一开始就不是为安全而来。
这里要引入另一个决定性的条件,就是之前说的活得不耐烦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选择了不走桥,不顺着地形下河上山,实际上,桥就在不远目所能及的地方。当引入这一条件后,安全就变成了第二条件,决定我要不要走下去取决于我“活得不耐烦了”的目的达成没有。
是的,比喻是一个事物对比另一个事物,取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我在比喻中犹豫于目的达成没有,现实中也为一件事而犹豫。以我目前看在,前进的死亡风险要大于后退,后退的收益要小于前进,这收益就是我能确定我有没有达成目的。
决定前进还是后退可以从哲学角度来回答。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是活着的意义的问题。从哲学角度来说没有答案,这就是答案。。。很流氓的回答。
你知道这个比喻关于你,所以它不能从哲学角度来回答。我现在来告诉你它们的象征意义,就像小时候在一些周刊上看的心理测试一样。
我们的关系,我把它比喻为竹杆,时间比喻为长度,开始猛然的踏上去,中途的进退两难的态度是它们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