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乡东北庄是一个小村,冀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人口有1500人左右,耕地2000多亩,姓有陈、李、薛、代、牛五姓,多少年来祖祖辈辈在此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岁月像湖水一样平淡,日子如黑夜一样宁静。
我1972年出生,在村里读完小学后,到位于赵庄村的鸡泽二中上初中,到曲周县的河北曲周师范学校读中师,毕业后到风正校区任教,一待就是九年,后来到鸡泽县委办公室工作,可以说是半离开东北庄村的人。有多少年来想为这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写点什么,但都没有动笔,今天就我的观察和所闻,写一点感受吧。
现在的这个村庄,至少比80年代的村庄面积扩展了一倍,那时候,村里就一条南北街,叫营盘街,东边一片,西边一片,南边是4、5、6生产队的牲口圈,包括草料棚、种子仓、集肥坑等,种了好多高大的榆树,杨树,这些都是我童年的游乐场,不用说其他的,单单说春天里逮金莽莽喂鸡,夏天逮爬蚱捉蝉就够我玩个乐此不疲了。
那时的生活虽然单调,到都能找到乐趣,还有比如说捉迷藏,这都是晚上玩儿,麦秸朵儿,黍桔朵儿,砖落儿子,都可以藏身,藏完了另一方就开始逮,如果不被发现跑到出发点就胜利了,叫“落儿”,具体是个啥字也不知道,姑且这样写了。还有投鞋打鞋子的游戏,需都把鞋子挂在树上,用另一只鞋去投,投下来才可以穿在脚上,投不下来只能祈求别人或者其他的方法,总归的把鞋子弄下来穿在脚上。还有就是看电影,谁家娶媳妇啦老人过世了庄稼丰收了甚至耕牛生犊了都演,那时最好的电影是《少林寺》、《白蛇传》,我那时看电影最积极,放学后就去占地方,吃罢饭痴痴等待,一场好电影往往“跑片”,即邻村放映完了从邻村拿来放映,节省放映的费用。哈哈,如今这些的乐趣早随着时代的进步一点一点流失了,有的甚至再也不会回来了。记忆中我村还有芦苇荡,一到夏天满是水,就在我二叔家现在的院子下,还有戏水的野鸭,可惜我没捉过他们就随着历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那时的月光最美,如水,如银,特别是农历15、16的圆月,虽说看不到月中嫦娥仙子,看不到吴刚伐桂树,但月中高低明暗总能看的一清二楚。晚上一觉醒来,披衣外出方便,一轮圆月挂在天际,真是要多美有多美,想多美是多美。
过去的总是美好的,物质的缺乏也不能代表时代的不好。改革开放以来,我村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自2016年最为明显,2016年我村被列为胜利美丽乡村重点村刻意打造,千年的土路硬化了,道路新装了路灯,废弃的院落打通美化,摇身一变成了古巷古屋,废水坑因势利导建成了池塘,翠竹、石榴这些以前难得一见的树种也“乘虚而入”栽满了道旁。214省道进村口的古窑修建了公园,挖出了池塘,变成了外地参观的遗址,既保留了古代遗迹,又融入了现代元素,这边是岁月静好,那边是与时俱进。
经济的大潮,开放的观念,先进的思想,一点点的冲击着古老的村庄,撞击着人们的思想,思想的大门一旦打开,那必定是汹涌澎湃,气势难挡。村里的人们不再囿于既有的土地,纷纷外出闯荡,享受外面世界的精彩。好多年轻人在北京,在苏州都站稳了脚跟,甚至有了自己的门市,他们敢试敢创不怕失败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深入思考。一句话说得好,穷人折腾了,成功了就变成了富人,不成功还是穷人,那为何不趁年轻好好折腾一番呢。
外出的活出了精彩,在村里创业的也不差。在本村,自陈庆利陈庆宣兄弟俩儿做塑料管开始,村里头脑灵活的都做起了塑料管生意,好的风生水起,成功的据说挣了千万家业。成功之路有不同,到每一个人都是经过辛苦的打拼才得来今天的幸福生活,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村里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姑娘小伙还有好多年轻的妇女聚在一起,利用一块儿小广场,跳起来广场舞,他们不逼人们的目光,有膜有样的认真的跳,欢乐的舞,跳出了咱庄稼人的自信,舞出了新农民的美好前程。
2017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