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业务拆解图,我们把业务需求拆解到场景和功能点,然后又把功能点拆分为页面和接口,下面,我们就可以进入接口的开发了吗?还不是,还要进行接口的归类,模块的设计,下面,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什么是模块呢?模块就是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他由一系列接口和数据字典组成。具体来说,对接口进行模块梳理,就是看哪些接口可以合并,哪些接口需要单独拆开,哪些接口属于一类,应该归属到一个模块下,模块就是接口的分类。
为什么要在开发之前,先进行模块的设计呢?因为一个系统所包含的接口是非常多的,动辄几百上千个,而且每次产品的迭代,还会不断引入新的接口。对接口进行模块拆解,就是梳理接口的一个过程。
好的模块划分就是系统的顶层设计,他会让系统架构更容易理解和维护。其实,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系统的不断迭代,复杂度肯定会越来越高,怎么让系统保持简洁,每次系统迭代的时候就得需要进行模块的重新梳理,梳理模块也是大家一起给系统做打扫的过程。如果不进行梳理,就像总不收拾的房间,会越来越乱。每次进行断舍离,才能让房间保持整洁干净。
那么,好的模块划分有什么标准呢?
第一个标准,模块划分首要的目标就是要让人容易理解,不需要额外的解释成本。容易理解才容易掌握,维护起来才会更加方便。
怎么能让人容易理解呢?首先,模块名字得足够准确和容易理解,好的名字应该能准确的概括旗下所有接口完成的功能,能让别人更容易理解模块主要的内容。要站在所有相干方的角度去考虑,模块名字和划分尽量贴近实际的业务场景,这样大家理解的成本都比较低。
其次,模块既然是接口的分类,那么,怎么分类就需要满足人们理解事物的逻辑规则,比如分类的原则,完全穷尽,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就是说各个模块加起来能完整描述业务的功能场景,以电商系统为例,他分为商品、订单、库存、物流等模块,这些模块加在一起,大家就能想到一个电商购买的流程。相互独立就是说各个模块的划分维度应该是一个,模块之间不要有功能的重合。达到这样的标准,大家理解起来就不会有歧义。
最后,模块梳理后的架构图应该画出来,并且标记上版本号,每次迭代都要去更新他,要让大家时刻都能看得到系统最新的结构框架,以及历史的架构改变。统一的架构图可以方便大家形成统一的理解,通过查看历史的变更也能够了解每个模块变迁的原因。
第二个标准,模块的划分还需要满足非功能性的需求,也就是要满足系统对可用性、性能、可维护性、安全性和数据一致性等要求。很多情况下,不同的功能和接口在非功能性需求方面的要求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促使了模块的重新划分,重新划分之后,才能针对不同的模块做更专业化的处理。
以电商系统为例,其中,首页、商品、店铺和搜索等页面的访问量是最高的,因此,这些页面对数据读取的可用性和性能要求也是最高的。但是对库存、订单、物流等模块来说,都是内部员工来使用,反而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比较高,对性能要求不高。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访问量高的,给用户来使用的功能划分到一个模块,可以叫前台模块,给内部用户使用的功能划分到一个模块,可以叫后台模块。这么划分后,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模块做针对性的架构设计。两个模块之间就可以通过异步的方式进行数据的同步。
再比如,类似商品秒杀之类的功能,因为用户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同时进行商品的查询和购买,对性能和可用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远高于系统日常的状态。这时候,我就要把秒杀的功能单独划分出一个模块,进行单独的、针对性的架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