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18日。
电商们贴心地为你送上活动的链接短信、公众号;
机智的人们在各种平台大肆交流购物心得;
有人甚至会做好必败商品的清单;
广告也不经意地在你打开网页时跳出来,轰炸着你敏感的神经;
你开始只是在看热闹,慢慢地被身边的紧张而莫名热烈的气氛感染到了,不买有点亏,你自我安慰着,开始行动,把折扣最多、看上去最合算的商品早早的放进购物车,你因此热血沸腾、忐忑不安,你会想着再去购物车里看看,商品的价格有变动吗?有!这个磨人的该死的电商小妖精!你一边骂骂咧咧,一边重新开始选择,期待能碰到比之前折扣更多的产品。你甚至还设了闹钟,就怕过了那个时间点 ,错过了,一生都会遗憾。
你会像个名侦探一样开始分析:
质量会好吗?价格真的是最低的了吗?会不会和同事撞衫,隔壁办公室的年轻人好像也有一件类似的?我穿会好看吗?上次试过她们都说好看呢?也许只是随便讲讲的,背地里在笑话我呢!
这套书我盼好久了,这次300-100-50-20绝对值得出手?你说我之前的书没看完?买了又不是非要看,我这是收藏,收藏!庸俗!
。。。。。。
时间一到,买买买。
很熟悉的流程,深谙此道的商家无疑是最后的赢家,这几年的光棍节已经说明了一般人对折扣商品都有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情结,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购买折扣商品。我们都渴望商品的成本越低越好、商品越便宜越好,但是,折扣的热潮使得劣币驱逐良币,无情地抹杀创造力。
美国作者埃伦·拉佩尔·谢尔就在《廉价:折扣文化的惊人代价》一书中用比较详实的事例向我们揭示了廉价商品背后的秘密陷阱。比如1936年《星期六晚邮报》刊登了大众汽车的一个广告,广告反对政府对商业的控制,并认为美国“”战胜了世界上任何国家,因为我们有能力、有企业,我们可以自由使财富增值,向前进,而不是停滞不前。我们应该成功进行各种生产任务,为更多的美国人创造出更低价的商品。。。。。。今天,更多的美国人要求比从前更好的商品!满足这些需求,就是美国谋求发展的机遇。”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打折这种手段也在悄然滋生。新科技(特别是电视)几乎颠覆了美国和物质世界的关系。从1948年仅有35万家庭拥有电视机到突然间一半左右的美国家庭客厅里都有一台粗陋的棕色方形电视机,电视广告一波又一波地充满生机且强势地席卷全美,使得美国消费记录再创新高。
20世纪50年代后期,阻止降价的法律屏障已经消除,各类零售商----百货商店、专卖店、超市,纷纷绞尽脑汁做出一种打折的假象。它们降低商品价格、延长营业时间,把商店开到了郊区,购物地点不拘泥于城镇中心,廉价商品店占尽便宜,没过多久,铺天盖地的可见各种折扣店,它们有着几英亩的免费停车场,丰富的购物背景音乐,随处可见的购物车,还有那足够宽敞的购物通道,营造出一种“家庭集市”般的氛围,迎合顾客们的口味。它们将大部分甚至全部库存拿出来,降价销售。各种货物都放在地板上供人们查看挑选,这种自助式的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售价---不用请售货员,也加快了购物流程。
即使是这样,还是无法满足购买欲望日益增长的人民的需求,新兴的中产阶级也发现想要维持好生活越来越难,他们开始购买廉价的生活用品,然后省钱购买高价的大件商品,购买廉价商品不那么令人难以接受,这种行为越来越成为一种正常现象。文中写到,当艾森豪威尔下台时,3000家折扣连锁店的年销售收入达到惊人的50亿美元(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双十一一天某宝创下了惊人的912亿元)。
作者分析了购物的心理,是一种从内疚到狂喜的各种情感的过程。“主要问题在于购物是为将来购物,但是对于人类而言,当下永远更为重要。”他举了行为经济学家艾瑞里的话:“如果我问你,你是希望现在拿到半盒巧克力,还是一周后拿到一盒巧克力,你会选择半盒。”“如果我们你想在一年后拿到半盒巧克力还是一年零一周后拿到一盒,你会选择一盒。”这两种情况下,时间差都是一周,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选择呢?原因就是人们期待当下消费某种商品,而不是更急以后,这种强烈的观念的影响力超过了计算力和决策力。电商们就是利用这一点,为消费者提供了“爆炸折扣”,价格的降低好像是一颗定时炸弹,瞬间调动人们的购买欲望,无论我们是否需要,时间限制本身就给了你一个现在就行动的理由,也就是中国人最经常说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当我们觉得我们在折扣中捡了大便宜的时候,恰恰中了电商们的计谋。我们对于现在更为情绪化,对于将来都更为理性化。这也是很多教你不要剁手的攻略最爱用的一招:剁手前,先考虑一下这件商品是否真的有用,或者冷静一个晚上,这样你就不会立刻下单了。
然并卵,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对折扣心照不宣,并且常常自我安慰,划算的买卖就必须包括牺牲质量以换取价格;不管标签或者品牌是什么,我们都会认为大甩卖或者打折时买下的商品不如我们全额购买的商品质量好!越便宜就越不把它当回事儿,而结果也仿佛印证我们的想法---便宜没好货,坏的特别快。
可怕的是我们都是廉价时代的观光客,对廉价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得我们面临的压力特别大,我们生存在一个具有残酷的竞争、还要用无止境的自我欺骗来安慰我们脆弱的情感。我们用亲身实践得出结论,那就是这样一个廉价的世界---廉价的食品、廉价的信用、廉价的男男女女---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得去寻找新的更为先进的道路。
作者希望我们可以设定自己的质量标准,然后去践行。坚持信息透明化,重新认识工艺的重要性,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的商品,自己选择买或者不买,可以选择要不要讨价还价, 可以选择按照自己的意愿、不必担心是不是被“赚一笔”,不再是廉价的奴隶,真正的“一分钱一分货”。
PS: 恩,不多说了,就到这里吧,对了,这本书也是我在某个图书网打折时买来的。
趁着还没到12点,我还是去电商那里转转吧,但愿我的理智能够抵抗廉价的诱惑。祝福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