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风和日暖,杨柳依依,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3月18日早上七点半,南部县莺之鸣茶艺学堂部分学员集合滨江路,乘坐旅游中巴车,在贾老师的带领下向巴中茶山进发,开启一场特别的春游――茶山游学之旅。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对我来说,记忆太差,读书犹难,行路倒是很喜欢。虽没行万里,但期望让自己一直在路上。一路上,难抑兴奋之情,才刚起程,就好像已收获多多了。看伙伴们亦然,兴致勃勃,欢声笑语一路飘洒。
两个小时后,到达巴中,进而开始了山路十八弯。海拔在不断升高,群山万壑渐渐与我们比肩,或匍匐在我们的脚下。雨过天晴,山间云雾缭绕。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和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自由混搭美丽无双,欢欣着,恣意招摇!古代茶室常用油菜花,虽算不得名花,却以她的朴素、实用之美得乾隆皇帝盛赞:“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很快,车到目的地――大观梁生态茶园。突然就想起“艺术皇帝”宋徽宗和他的《大观茶论》,不知这名是否与此有关,或许是我多情了。
茶园老板热情接待了我们。 很快送上了他们的当家香茗“中茶108”。“嗯,好鲜爽!”豆香扑鼻,如饮仙露,一路颠簸的疲惫瞬间消散殆尽!
老师布置临时作业:茶艺表演。可是多久没练了!有点焦头烂额呀!伙伴们一阵谦让后,我和九妹很快收起拘束,沉着应战。茶人,不就是要学习茶的淡泊与沉静吗?我们在努力。
孙老师告诉我们,练习表演需三步:首先精练动作,然后配乐,最后让茶与身、与心、与音乐、与情境融为一体。表演结束,虽问题多多,但收获亦然多多。
一阵交流学习后,午餐时间已到。来到舒适典雅的餐厅,才想起没吃早餐,已饥肠辘辘了。何经理亲自上菜,并介绍:全是茶山上的纯生态绿色美食哦!瞬间食欲“噌噌噌”!
饭后,我们带上竹篓,迫不及待奔向“圣地”茶园。
雨后的茶园,空气格外新鲜,深吸一口,甜丝丝的凉润直入心底。我想,每一个季节都是有质感的,春日属于什么呢?抬头,放眼,千顷茶山,葱茏起伏,似在萌动,似在低语。看那茶芽,细细的,嫩嫩的,清灵娇黄。轻抚她,柔柔的,软软的。眼眶突然一热,――杯中的琼浆,来自于这小小的生命啊!我竟不忍摘下!
何经理介绍说,大观梁茶场,海拔849米。此地地势开阔、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日照长足、雨水充沛、远离污染源。经多次检测,水土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健康元素。
六十年代中期,此地即开垦种茶,所产茶叶清香味纯,品种良好,声名远扬。八十年代末由于改革开放,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茶园无人管理,导致茶树荒芜而枯竭近三十年。茶场老板李总,承先祖之嘱托,启后世之福祉,以造福乡邻,呵护人类健康为己任。自力更生,2013年秋复垦种植‘南江大茶叶种’与‘中茶108号’绿茶800余亩。现投资已三千多万,茶园面积已达三千亩。
大观梁茶场坚持以“绿色、生态、环保”发展理念,以‘实现消费者价值、业主信赖、质量品牌’为宗旨。拒绝使用外购有机农家肥等重金属超标的肥水。自养猪牛造农家肥,茶行间种植黄豆、蚕豆等,收获后也或者直接铺地里作肥料。在林间自建蓄水池供浇灌茶树使用。采用人工除草松弛。人工摘虫、太阳能杀虫灯和诱虫板结合捕虫等进行防虫疾病。
开始采茶了。第一次到茶山,第一次采茶,大伙儿都异常好奇和兴奋。面对簇簇鲜嫩的茶芽,有笑看着不敢下手的,有掐下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有只采芽头的。大伙笑言:“今天每人采两斤任务!”孙老师指导正确的采茶方法,不能用掐的,只能折采,力度要轻;且采茶有三不:下雨不采,虫残叶不采,老嫰不适不采。不禁感叹:茶农看天吃饭实属不易啊!
春美,茶园里那一团团的绿啊,绿得沁人心脾!采茶的春更美,爱茶的人儿们浩浩荡荡,一字儿排开,或自由穿行其间,一边采茶,一边聊天,神采飞扬,敏捷的手指在茶树间跳跃!不多久,个个已俨然采茶高手!哈哈,看似简单,一会儿就耐不住了!
“书生只知茶叶贵,不知茶农采茶累”呀!
新竹背篓采茶女,倩影丽容赛繁花!
一个多小时的采茶体验活动结束。我们带上亲自采摘的茶青回到工厂,理论联系实际,见证从一片叶子到芳香四溢的成品茶的神秘过程。我们从参观通道进入工厂,参观高标准茶叶加工设备,聆听每道工序的基本操作和要求。何经理拿出我们采的茶青,一一分析问题所在,得出结论:我们采的茶要想进入这个车间做成高品质茶,那得全部返工!不禁感叹:一杯茶,一杯高品质的茶,从采摘到每一道制作工序,都得那么讲究,背后的故事谁人与知!
由于茶青太少,我们的茶只能手工制作。大伙儿围锅而坐,看何经理亲自操作。插上电源,等温度升至330―380度,开始萎凋杀青。看那手法娴熟专业,大家跃跃欲试,可一接触锅上滚烫的热浪,迅疾被吓了回来。几分钟后,淡淡的清香已幻化为豆香悠悠而来。
大约十来分钟,待茶芽变得柔软且可轻握成团,便迅速出锅,在筛子里摊凉。转动筛子,筛出细末和断碎。待温度稍降,开始二次杀青,同时揉捻。这手法可又不一样了。舒展双手,轻握成半球状,让茶在手心窝里团团转动。大家纷纷尝试,小心翼翼,生怕揉疼了那嫩嫩的芽儿。
最后干燥,大功告成!豆香浓郁,令人心醉!我们为她取名“莺之鸣一号”。一部分藏在学堂,大家共享;一部分分而存之,带回家与家人分享。因新茶火气较重,需冷藏数日即可品饮。我们想象着也期待着她再次奇妙的幻化。
晚饭后,我们踏上回程的路。所有欢欣与感动归于平静,或沉入心底,慢慢回味,慢慢思索。茶,大自然的精灵,纯洁而又神秘,魅力无穷。溯源一杯好茶的根本,体验制茶人的艰辛执着,探索茶文化的丰富内涵,领悟生命中的神奇与感动……我们,要继续前行!
感恩老师!感恩茶园的茶人们!感恩所有因茶结缘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