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思是:认识了自然规律才会大度包容,大度包容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君临天下,君临天下才能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算是得道,得了道才能生命长久,终身免于危难。
能够包容他人是一种能力,这也是按照规律做事。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包容他人,不仅事业不会成功,而且很难与他人融洽相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道德经》: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要想成就事业必须做有利于他人、帮助他人的事情,如果不能容人,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是无法长久的。
《道德经》: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意思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不懂得包容他人,就容易与人产生矛盾,即使后来表面上矛盾化解了,但在内心上依然会留下伤痕。
就像在墙上钉钉子,即使钉子拔下来了,但钉子在墙上留下的洞依然存在。
不懂得包容他人的人做事会斤斤计较,一旦彼此出现矛盾,他都能找出别人的问题,哪怕理由是多么的奇葩,因为他总能以很刁钻的角度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而有容人之心的人他们能合时宜理解对方,甚至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哪怕是对方做错了,也能谅解对方。
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会犯错,而人的情感基础不就是在互相理解、谅解中建立起来的吗?
好了,既然明白了容人之心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容忍之心呢?
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要了解一个人的确很难,但当我们经过一些事才发现对方没有容忍之心,我们那时候再远离,已经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无疑是一种损失。
那么,有没有一种能快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容人之心的方法?
有。
一个人眼里只有输赢,那么他大概率是缺乏容人之心。
这样的人胜负心太重,见不得别人好,见不得别人比自己高明,没有人情世故,总想着自己赢。
有的人说,我一不偷二不抢,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嫉恶如仇,难道不对吗?
世上哪有绝对的是非分明,哪有绝对的对错?
我们为人处事固然要坚守最根本的原则和底线,然而更多的事情是需要变通的,需要以动态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们要有容人之心,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他的舞台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