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那个时代,或许张爱玲是勉励自己与众人需要珍惜和平环境,努力把握时代的机会,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然而今天,我们很多人仍然认为出名要趁早,不然机会就没有了,时光不待人,假如错失了所谓的机会便后悔莫及,所以有了人心的浮躁,追求的是速度,不能输在了时间的晚。
小小的孩子,在城市中面对水泥构筑的森林,眼里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各种不同价格的车、各种档次不同的房子、还有各种代表财富差异的人与物。他们在父母的关爱下,每天背着各种上课材料去奔往各个不同的课堂,因为父母不想孩子开始的比别的孩子晚了,最好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让孩子学会无穷无尽的知识、技能。
而他们的父母,许多认为自己已经晚了,在过往的岁月里因为各种理由错失了很多机会。假如你问他们为什么不现在开始重新追求,他们会说已经晚了,时间已经不允许他们重新开始一个新的选择了。
似乎读书年龄越小越好,读到博士毕业年龄也越小越好,在单位录用的时候都会写上对于年龄的要求。
你慢了、晚了,机会好像确实少了,能快些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一个理性的人做一件理性的事,否则在一条道路上飞速急驶、执迷不悟,最终是后悔莫及,慨叹时光易逝,无奈白发从生,好像一生过得太快,过得也太没有滋味。
我们现在常怀念“从前慢”,那时候,不要追求速度、效率,可以把时光花费在雕刻作品上,为了质量和美感,可以慢慢慢,在慢中去体味生命的岁月静好,没有烦扰和焦虑,有的只是美好的感觉。
可是“从前慢”是否在我们的认知中过去虚幻,是否可以从现在开始,允许自己慢一些,也给自己一些别人看似晚了的机会,那些机会不是直奔着世俗成功,是为着自己人格的培养,在晚了些的时光隧道里,慢慢前行,但每一步都坚定踏实,不会踩到陷阱而落入无法自拔的困境。
日本的柴田丰老人,八十多岁开始写诗,为的是找点有意义的事做,九十多岁自费出版自己第一部诗集,后来连续出版了几部诗集,竟然在日本畅销风靡,成为了日本乃至更多国家的人尊敬的诗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读她的诗去获得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对现实世界的全新思考。
柴田丰老人在前面的那么多年里面并没有什么写作经验,更多的只是家庭主妇,经历过婚姻的变故,经历过人世沧桑,这些都没有妨碍她敢于追求自我,即便在很晚很晚。
周有光先生也是我们熟知的把一生过得很精彩的人,前半生与后半生研究的领域差别很大,然而却都在所研究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前半生在经济学领域奋战,后半生在语言文字领域成就斐然,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其实超过了他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
人生因缘际会,没有人可以准确遇见前方的道路会有什么样的机会或者挫折,假如以“晚”来阻断未来,实在是悲凉人生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