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就看过《看见》,当时什么都没写,是因为那个时候也许除了感动很多东西对于我来说太深刻,浅薄如我,无法体会或表达。
三年后再度阅读,还是一样的感受。人与人、人与世界的争斗、妥协、再争斗,触目惊心,无论是人的暴虐还是自然的报复;人性的复杂,并不是非黑即白,原来真的有灰色地带,只是我们不了解;世间事,并非绝对对错,也绝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有图不一定有真相。
作者柴静,是中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主持人,曾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到中央电视台,先后担任《东方时空》、《新闻调查》(记者)、《看见》节目主持人,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入选2015年“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榜。
如果说余华的《兄弟》是一部以荒诞不经的梦呓来揭露残酷现实的作品,那么《看见》就是用最冷静而克制、真实而露骨的叙述逼着我们直视现实。原来在“处处阳光明媚”的社会里还有很多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角落。那角落里一层人活着不见天日的人生,永远看到的是阳光照射下的阴影。
可悲的是,这群活在阴影里的人们见识的却是最真实的人性,因为在阴影里,没有那层阳光镀上去的金边。没有影子,人们也就不用在意影子会往哪里斜。
这本书里讲述了柴静在做新闻的路上的经历及成长、没有煽情,只是在叙述中,已经多次让我落泪。比如疾病、比如地震、比如自杀、比如那些十二三岁武威孩子的内心独白,比如杀人、虐猫背后的真相。原来事实本身就有让人震撼、感动或郁闷的力量,不需过多的修饰或渲染。
柴静在书里分享的是她做新闻的心得与收获,而读者在书中获得的除了感动还有做人的道理。
书里传达着一种信念,新闻是什么?新闻不仅仅是国家的,更是人民的,要能为人民发声。冠冕堂皇,国家高度,老百姓不买账。
真正的新闻应该是纯粹的、客观的、公正的、不带个人观点和色彩的,让当事者说出心里的话,让公众了解新闻背后的真相缘由。现在的新闻很自由但也大部分都很主观,总是在事件之后做一些很“义愤填膺”的评论,其实是哗众取宠。每个人对事情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新闻要做的就是让人们了解这件事,至于怎么看纯属个人观点。
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要有做新闻的基本素养。作为舆论的引导者,什么事都带着自己强烈的观点去看去解析,会用观点绑架观众绑架舆论。
看柴静写的东西很过瘾,一种疮疤被揭掉,连皮带肉鲜血直流,然而却一边呲牙一边觉得痛快的惬意感,又像感冒发高烧面对一大碗姜汤咕嘟咕嘟喝下去,出一场大汗酣畅淋漓,排出毒素的痛快。新闻是什么,是真实不粉饰,让事件自己发声,让观众自主评判。而不是规定好了沟沟槽槽等你按着套路去趟,那就没意思了。
阅读中更多的在脑海中蹦出的词语是人性、本质、真相,在真实的面对这些东西时,一开始是恐惧和无所适从的,但通过抽丝剥茧的求证,内心有一些东西是动摇的。
比如药家鑫杀人案,当时听说时觉得就是一个心理变态的残忍凶手,然而真相是药家鑫是一个大部分时间里的乖孩子,促使他杀人的动机竟然是为了不让他的父亲知道他开车撞了人——“被爸爸知道,我就惨了!”一个典型的小孩子闯祸不敢让家长知道的心理。在他心里,父亲的愤怒是他最怕的事,比杀人还甚。而杀人只是一种应激反应!残酷的教育最终出现了残忍的后果。
这部书还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行业的真实工作状态,在叙述的过程中抽丝剥茧般揭示了新闻工作的真相。这是一个大部分人并不熟悉的行业,然而阅读中我们也体味到这一份工作的辛酸苦辣,同事间的情同手足、恩怨悲喜。极富张力的文字间流淌的情感不时让人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