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载悠悠
一个朋友的朋友的故事。
上周我的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跨年时她和以前的同事朋友聚会,本来许久未见,刚好聊聊天、谈谈心。但她表示以后不想再参加这样的聚会了。原因是席间,她的一个朋友提到对现在的工作、生活不满意,满腹牢骚。这个朋友的朋友,三十多奔四十的年纪,一直做着偏后勤的工作,升职加薪无望,想跳槽又觉得能力一般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个人成长方面想多读书提升自己,但又抱怨没时间,即使有时间也静不下心或者懒得动脑。虽然我的朋友竭力劝说,希望她能振作起来,但毫无用处。“过了三十五,人生就走下坡路,没指望了”成为饭局上令人绝望的“主旋律”。一场饭下来,朋友食不甘味。
30+的年纪,这样忧虑的朋友不少。但说实话,我也有点怕和这样的朋友聊天,因为每每聊起来,都感觉很无力。现实确实残酷,年龄偏大在职场上竞争力变弱、有家庭要兼顾时间精力不济。如果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做好本职工作,把孩子教育好,也非常成功。最怕心里不甘,却没行动,嘴上还全是抱怨,浑身负能量,伤了自己也连累他人。
我很喜欢和我的两个朋友见面。一个是同样有孩子有家庭的中年妈妈,工作上风风火火,无比努力,伴随着努力而来的是领导的信任和职位的升迁;另一个是在个人成长方面,学英语、练瑜伽、运动锻炼,阅读学习……每次见面,都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满满的正能量。
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抓了一副牌,每个人的牌面各不相同。家庭背景、身材长相、智力水平、气质性格,影响人生的每个因素,都有一张或几张牌……和打扑克牌一样,在婴儿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抓在手里的牌已经出现。
这是一个让人失望的事实,每个人从生下来起,就注定起点不同。但,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人生并非完全依照牌的好坏运行,不然怎么会有“将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的人生和“将一手烂牌打出精彩”的人生?而且,随着努力、后天经历的不同,牌面会随着成长而变化。这就好比虽然拿着一手烂牌,但在一个个努力后,小4变成了A,小5变成了大王。换句话说,人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来改变人生,不断成长,最终获得成功。当然并不是那种“想做什么都行”的成功,但通过努力,让人生过得更好些,更有意义些是完全可能的。而这种想法(即人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改变人生,不断成长,最终获得成功),就是成长最重要的东西——成长型思维。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有以下特点:相信能力能够提升,并坚持努力提升自己;不固执于已有的成绩,乐于接受挑战不断突破自己;对挫折和批评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努力。这不是我个人的想法,而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经过多年研究,汇总为一本书——《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中说的。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仅在工作、学习方面始终保持成长的意愿和行动,在人际交往中,也始终保持着努力的心态。而与之相反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则完全不同。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述了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女性和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男人的婚姻。
女人说:每一次我提出“为什么我们不尝试多出去走走”或者“我希望你在做决定之前能征询一下我的意见”这种建议时,他会很不高兴。结果,我提出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还不得不花上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来修复我们的关系,让他重新开心起来。而且,之后他还会跑去给他妈妈打电话,他妈妈总能给予他他所需的宠爱与崇拜之情。我们当时都很年轻,刚刚走入婚姻,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沟通而已。
可以看出,这位丈夫眼中理想的伴侣关系——“从不提出异议,全盘接受”,并不是妻子所认同的。妻子眼中的理想伴侣关系——“解决问题”,也不是丈夫所希望的。一个人的成长是另一个人的噩梦。
这个例子,大概能解释现在不少晚婚族对婚姻“挑剔”的理由。很多时候,单身青年们觉得相亲对象不合适,并非因为外在条件不合,而是他/她们更看重内在的部分(思维模式和三观)。“一个人努力上进,终于获得了想要的人生。可不想因为被催婚,随便找个猪队友,从此让生活变成一滩绝望的死水。与其这样,真不如单着。”这大概是那些活的努力又精彩的单身们不轻易踏入婚姻的真实原因。因为他/她们的理想伴侣应该具有如下特征:鞭策他/她们变成更好的人;鼓励他/她们去学习新事物。
在我看来,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很重要,这关系到是否能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找到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伴侣也很重要,这意味着是否能拥有一个高质量的婚姻,而不是和伴侣“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