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南,男,汉族。1959年8月出生,江苏武进人。研究生毕业,博士,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院长兼任强化培养部主任。中国训诂学会会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泰州市语言学会会长。
当问及当初对语言的兴趣从何而起时,何院长笑了一下,他谈到当初自己是想学理科的,无奈第一次高考难于因式分解中的英文字母,第二次高考数学分数过低加上体检中检测出色盲,这就意味着自己与理工科无缘。在那个大家都说“学好物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一个男孩子不能从事理工科,院长感到自己前景一片黯淡,有些失去了高考的兴趣。恰逢公司改革,以考试来选人才,择优录取。他考了第二名,第一名是出卷老师家的孩子,但是即便是这样,他也并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说好的学习技术也并没有实施,只得默默做简单的体力活,虽说这份工资比大学生刚毕业的工资还要高一些,但是年仅二十岁的院长觉得自己不应该待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里他看不到希望。接着79年他开始了第三次高考,这次高考他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比分数线低了十分,第四次高考考的很不错,所以他想选择政法和金融专业,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华东政法大学,但是命运跟他开玩笑,最终他进了自己报在自己填在第五个志愿的南师大中文系。进了大学也是处处格格不入,何院长选择用读书充实自己,对于枯燥难学的古代汉语,他想到了成立一个古代汉语学习小组。选择古代汉语是因为语言这个东西没有阶级性,不会变化,自身上基础差,比较擅长写议论文。如果说文学跟艺术靠近的话,那么研究语言就是跟科学靠近。所谓兴趣,可以说是全面理性思考下做出的选择。这个世界上有天然的兴趣,但是也不是必然的,也是可以选择的。
当谈到“博”与“专”怎样才能平衡好的问题上时,何院长表示:首先要做到“博”,有了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才有选择的权利,理性的选择在比较中产生,而后是“专”。
何院长曾在韩国著名学府淑明女子大学任教一年,在比较这两国的教育方式时,他谈到中韩教育差别不大,韩国教育更西化一些,韩国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实战能力,大概一个学期只会上半个学期的课。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要教育他们自主学习。
初高中的学习和大学学习有很大不同。小学是边玩边学,初中边学边玩,高中需要拼搏。这些都是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的,而进入大学就不一样了,直接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大学老师直接把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来看待,它和中学阶段是完全两个不同的阶段。
在当前形势下,本科生还是非常多的。但是在以前那个年代,进入大学接受本科教育是属于精英教育的,后来渐渐地大学就开始实施扩招,直到现在,本科已经成为了一种素质化教育。但是像南大一类的高校仍是属于精英教育,我们南师泰院跟这些高校相比资源没有他们丰富,生源可能也没有那么优秀。所以南大是教育科研型,我校是教育型。院长提到了错位发展,用师范专业举例,我校的理论课强度要比南师大低,但是实践课要比南师大多。教育改革的话需要看清定位,突出特色然后平衡发展。
谈到对学院的展望,院长说道总是希望学生们是越来越优秀的,他也有信心我们南师泰院越来越强。
作者:岳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