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昨天原本已经在我的朋友圈回顾过了,只是后来有一些朋友看完截图聊了几句,提醒我多讲几句吐槽之外的立场和观点。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北京新媒体故事粉丝微信群说起。我这两年公众号更新得实在太不频繁,这是肉眼可见的事实,但仍然觉得有必要维护和大家的关系,或者说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让更多人相互结识,进而促成某种交流合作的连接者,即便不方便推文章,也能通过群聊及时分享一些有用的信息。
我承认自己是有某种精神洁癖以及强迫症的,不管是做什么样的微信群,我从创建第一天起就立下了各种群规。所有成员可以无主题聊天,广告和非法链接是绝对的禁区,任何违规行为如果没有在2分钟内撤回,我会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清理出去。
有过社群运营经验的人应该知道,定规矩容易,真正执行起来却容易打折扣。成员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总会有几个自作聪明、契约精神缺失的人跳出来,在作死的边缘试探徘徊。一旦管理者稍有疏忽让他们尝到甜头,整个群聊氛围就会失控,如果长期缺乏有效管理,轻则成员逃离,重则死气沉沉。
在微信群支持设立管理员之前,我全靠每天不定时检查聊天记录,加上一些成员主动私聊提醒我,持续打击类似秀下限的行为。然而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更何况我随身携带两部手机,经常无法第一时间看到并处理,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挫败感。
昨天上午不到半小时,就有两个不同的账号在群里转发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公众号推文,瞬间让我感到非常生气。转发推文到微信群刷阅读量的行为我不是没做过,但我的原则首先要对象精准,其次必须配文字说明。
还有一条自我约定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奇葩:不向北京新媒体故事粉丝微信群转发北京新媒体故事的微信推文,也不鼓励粉丝转发。我的想法很简单,最早进群的人很大程度上关注了这个账号,要不要看文章他们第一时间已经有结论了;后面进群的人不一定需要你这个账号,我把每篇文章都在朋友圈分享,他们觉得有用自然会看或者关注。
「佛系」这个稍显过气的词语,用来概括我这种行为可能非常贴切了。我看过一些所谓的新媒体运营方法,在榨取每个社群及推广渠道价值方面几乎极尽能事,甚至某些实操训练营还会强迫成员把各种信息向外散播,并以此作为考核的准绳。很难客观评价他们的价值观正确与否,但至少我自己会努力克制那些可能让他人感到困扰的做法。
回到最初那个话题。作为一名即将而立、观念老派的中年人,两位同学的言行无疑极大颠覆了我的价值观。平静过后我迅速找了其他几位不同年龄段的朋友帮忙鉴定,综合大家建议,把她们从我的好友列表和微信群聊中踢了出去。
我把聊天记录发在朋友圈,感慨了一句「不做贡献就想拿回报,知不知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各方留言陆续攻占了评论区:
朋友A:我也发现了,这一届的小朋友都非常不喜欢义务劳动
朋友B:他们的同龄人做了太多轻巧得利的事情,社会价值观裹挟,任劳任怨是上辈人的事,最近招实习生很明显的趋势,成长期价值观的烙印
朋友C:对啊,现在学生人肉刷单都要几块钱了,以前才几毛钱
朋友D:(福利/报酬)还是提前说好了好,让义务的人来管理群也有风险啊,万一哪根筋不对把群解散了……
朋友E:淡定淡定,你拒绝了别人她删了你也很正常,第二个语气还挺礼貌的,我觉得还行
朋友F:让准备招实习生的我退缩了脚步
除了有点遗憾和失望,我说不好在目前的主流价值环境下,两位同学究竟错在哪里。我们不是没经历过被人询问安排能否完成某项任务,也呼吁过劳动应该获得相匹配的报酬(哪怕仅仅是实习),但印象中年轻时周围刻意计算回报的人确实不多。平时看到或听到过来人的故事里,大多也是「当时没想那么多,感兴趣就去做」,可能以前机会来之不易,人更懂得珍惜,反而更能做成点什么。
朋友B还有一句话说得挺客观的,「时代也在流转,不是我们当年的时代了,各有活法」。当初我们都是怼天怼地怼空气,一言不合就开撕的人,如今也被时代慢慢调教得「耐撕」起来。
我不喜欢杀人诛心,不会动不动把类似「等你吃过亏就知道」这样的说教腔调拿起来。祝她们未来发展顺利,不过好像已经不是我要关注的范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