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他人,人生为什么而活?得到的答案,也许是为了理想,也许是为了实现自己价值,也许是为了幸福的生活,答案会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他的理由。那么我们换个问题,人应该怎样活着?我想‘人应该快乐地活着’这个答案应该占极大一部分,我们都知道快乐的重要,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地快乐地活着呢?我想,是很少的,那么为何如此之多的想要快乐的人,却总得不到快乐呢?
玩游戏应该总是被认为的快乐的,我有时也会玩,但是我发现我并没有很快乐,胜了自然高兴,然而失败时也会沮丧,会生气,如果胜利的时候占大多数,那还好说,可是现实是很残酷的,记得有一次,或者好几次,我都有想摔手机的冲动。
生活中也是一样,工作顺心时高兴,失意时伤心,赚钱时高兴,赔钱时懊恼,得到爱时,以为自己是最快乐的人,失去爱时,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
仿佛我们的快乐与否总于其他事物有关,而我们又很难控制其他的事物,所以快乐与悲伤,不断交替着上演。但是我们会发现,生活中会有那么一种人,他们总是洋溢着快乐的神情,为何我们被困于当下,而他们却能超脱出去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我,是最本质的自己,他充满爱,和平与喜悦,随着不断成长,我们与真我越走越远,我们不断向外探索,追求,由此形成了种种障碍,包括身体,思想,情绪和身份等,从而使我们再难触碰到自己的真我,不过还是有很多瞬间可以实现的,比如激烈的运动后,躺在草地上,望着远处天空,忽然感觉一切都安静了,心里面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喜悦,再比如第一次看到大海时,被它那辽阔宁静所震撼,达到同样的心境,这些都是偶然间与真我紧密相连。
通过碰触真我来感受喜悦,便无需通过我们控制不了的外物,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自然可以长时间地感受快乐。那么如何做呢?
首先要摆脱观念的限制,我们总是带着个人的思想、观念、经验和立场,来看待外界事物,人们看到的外界,就是他的内心世界。用ABC理论解释,A代表事实,B代表观念等,C代表结果或反应,A-B-C这个顺序,但是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却能产生不同的反应,A-B1-C1,所以C其实与事实A无关,而是与自己本身B有关,乐观的人即使失败也不会沮丧。
其次经常做些‘无意义’的事,所谓的真我,其实是虚无的,是空,是无的状态,喜悦等都是伴随这种状态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大师是说,世上本来就是空的,而我们总是看到‘有’的东西,并去追求,却总忽略‘无’,有阴才有阳,有‘无’才有‘有’,对立统一,
《遇见未知的自己》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人类以为快乐、满是通过不断地积累‘有’而获得的,没有人去体会或是重视‘无’,每个人的做事、应对方式,想法、说话内容,都是在‘有’的世界里取舍打转儿,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自己的损益观操控,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困在里面找不到出口。
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是为了有意义的事物在繁忙,如果在每日的生活中,穿插一个‘无意义’的机制,就能启动他们回归到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