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人时刻都在想方设法逃避伤害,可伤害又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伤害我们只能被动的承受,一些是我们自找的。对于被动的就只能承受,对于我们主动自找的就有点不可原谅了。
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会发现很多伤害都是我们自找的。这一类伤害往往都披着勇敢、真诚、爱等装饰的美丽外衣,充满了迷惑,如不认真,很难辨认。对他人的期待就是这类难于分辨的一种自我伤害。
周末去找一个很好的朋友,聊天一直到傍晚。六点多了,我起身对他说,我准备回去了。他说:“好的,那你回去吧,今天我们就不一起吃饭了,我晚上还有点事。”而我的回答是“哦,好的,我知道了。”回家的路上,我老是感觉那里有点不对劲。最后发现是我的回答有问题。事后想了一下,正常的回答应该是:没有关系,你去忙你的,吃饭我们可以下次再约。可为什么当时我没有这样的回答呢?当他跟我说今晚不能一起吃饭的时候,顿时有种语塞的感觉。
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为什么会有一种猝不及防而语塞的感觉呢?源自于我对他的期待:他应该请我吃饭。我也认真的扪心自问了一下,我真的是想让他请我吃饭吗?好像没有啊。但为什么会有这种猝不及防的感觉呢?回顾了一下和他互动模式,几乎每次去找他,我们都要一起吃饭,而且一起吃饭都是他买单。这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我一种习惯性期待。去找到他,他会请我吃饭。这种期待演变成了一种惯性,成了我的一种定式思维,变得自己都不易察觉。所以当他说今天不能一起吃饭了,打破了惯性,违反了我的定式思维,以致于语塞,而产生不好的心理反应。我这种不好的感觉,不好的情绪反应,是别人强加给我的吗?不是的,是我自找的。
如果我们认真去思考,生活中很多的不开心都是由于期待他人造成的。我们在伤心难过的时候,经常会说的一句话“他怎么会这样”。正是这种期待的真实写照。情人节,女生觉得男朋友应该要送自己一个礼物,但男朋友没送,于是难过了。办公室的新同事,认为老员工对他应该照顾有加,但事实不是如此,于是郁闷了。年轻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是天才,但孩子一加二等于多少就是不会,于是沮丧了。当我们难过时候,质问“他怎么会这样”的时候,不妨在追问一句“他为什么不能那样”,或许会让我们好受一点。
如果我们能内求,而不是过多期待他人,那么自我伤害就会少一点,我们会活得更开心一些。这样,任何别人对我们的好,都成了意外的惊喜。所以,不过分的对他人充满期待,是减少自我伤害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