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度成本,想给你看个故事
有一家建筑设计院,平日里也有一套简单易行的保密规则,外有大铁门,内设保密室,由看门老头保管着钥匙,谁想借阅设计图纸,就照规定,去找看门老头一起到保密室做个登记,然后再借走资料。
平安无事好几年。可某天有份图纸找不着了,尽管图纸本身并不重要,但领导知道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给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于是,全院安全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了,看门老头被辞退了,“雄纠纠、气昂昂”的保安被请来了,大门换成了具有自动识别功能的保安门,每个员工都带上了有芯片的胸卡,保密室也装上了虹膜识别安全门,几项“制度”及配套措施实施下来,单位掏了五十多万。
问题是事情还没完!那个高科技的保安门安装后不大灵光,反复维修又花去了十几万,保安的脾气大,打伤来访的客人又让单位赔了十多万,领导开始后悔了。更难堪的是,某天某位员工忘了戴胸卡,敲门吧,值班的保安玩游戏没听见,员工只好干等着,百无聊赖之际,就在那儿抠门,抠着抠着竟然将高科技的保安门给抠开了。这下领导面子丢大发了,耗资不菲的保安门竟如此不管用,重金聘请的保安员竟如此看大门。随即,领导班子又是一番开会讨论,集体研究后做出决定:拆掉保安门,装回大铁门,辞掉保安,请回原来的看门老头。
一番折腾、折腾一番之后,设计院终于恢复了平静。在安全保卫方面发挥作用的,仍然是传达室的老头、大铁门、大铁锁以及原来的保密规则。可是,制度虽然回到了原地,可那已经花出去的七十多万,却成了一项永远也不会产生收益的成本。
制度成本:很多企业忽视的隐形成本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任何制度都是有成本的,亦即“制度成本”,既包括物质耗费,譬如与考勤制度配套的打卡机;也包括精力耗费,譬如制度的讨论修订;还包括时间耗费,譬如制度的学习领会;以及设置监督部门或岗位产生的组织成本,顾虑不安造成的心理折磨等。
因此,制度成本绝不能理解为几张纸的钱,而是来自方方面面,涵盖形形色色。事实上,从制度的酝酿、制定、出台,到制度的运行、维护、废止,整个生命周期当中成本每天都在发生,经年累月下来,各项直接的、间接的花费,杂七杂八加在一起,一点儿也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