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浅浅
1
在一个平台的交流群里,有人提出希望上稿最多的同学出来分享,想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技巧等等。
群管理发出来几个链接,说是年初的分享课,每个分享者都是该平台当月拿稿费最多的作者,被称为“稿费王”。
分享主题有“我是如何取出10W+爆文标题的?”“如何才能坚持写作和高质量输出?”“为什么你一写要有写作技能?”“写作20年,我得到的5点经验?”“我是如何成为畅销书作家的”等等。
只是看到这些标题,我就很开心,像是捡到了什么宝贝,很认真地一一收藏,打算抽空好好学习一下。
2
前段时间,家中事多,生活忙乱,我本来正常的读书写作节奏被打断。内心焦躁,在写作上也开始出现倦怠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每周勉强码几篇文章应付作业,写得没有深度,便也懒得投稿。
看到提高群里同学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写作劲头,每天都有上稿喜讯,我心里很是着急,觉得必须推自己一把,来一碗“鸡汤”或是“鸡血”。
有天晚上,我想起了收藏的那些“上稿王”的分享课,早早地安顿好孩子们,冲了一杯咖啡,开始听课。
我浏览了几个分享主题,打开课程——“如何才能坚持写作和高质量输出”,我想知道大咖是如何把写作这件事长期坚持下去的。
分享的作者是一个纪实写手,做过报社记者、媒体期刊作者,是有书、富书等百万大号签约作者,多次成为某家平台月度稿费之王,写过多篇爆款文章。
课程是收费的,很便宜,9.9元,我毫不犹豫地支付了费用,开始听课。
3
分享分几个主题进行:我为什么要坚持写作、我的写作之路、怎样才能高质量输出等。
作者很真诚,无私分享了自己的写作成长之路与经验。
从毕业后在一个小报社打杂,到结婚,意识到肩负养家的责任,报社的微薄工资不足以养家糊口,毅然辞职,开小超市赚钱养家,这中间始终不曾放弃对文字的热爱。
作者提到自己白天看超市加送货,随身带上一支笔、一个笔记本,边送货,边思考,脑中一有灵感便记下来,有时只是一句话,慢慢地扩充为几句话,然后一篇文章的纲要便形成,空闲下来的时间,就立刻码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有时一天竟能写出几篇。
我脑补了作者送货的画面,一个小青年,骑着三轮车或者开着货车,上面堆满了货,突然莫名其妙地靠边停车,拿出一张纸,奋笔疾书,这得对文字有多热爱,才能做到如此?
作者叙述的平淡,但我联想到背后深层次的东西,感动不已,同时佩服他把零碎时间利用得如此之好,并打算借鉴。
他所说的“有的作者认为写作就得有大段的时间,很正式地坐下来才能写,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子”,一语点醒梦中人,给了我很大启发。
等到课程结束的时候,我还意犹未尽,手指在屏幕上来回滑,翻看讨论区。
这时我看到一些让我颇感惊诧的评论“实质性有用东西少,听了一堆的口水,干货呢?”“遇到骗子了吗?强烈要求退费!”“退费退费退费退费!!!!要求赔偿!!!!!”
我没看错吧?在我看来如此真诚的一节分享课,怎么会有这种声音?难道是我的感觉有问题。
再浏览了下,发现还是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认为是值得的,“真的不容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的我想哭了。”“人生路上少不了迷茫和痛苦,后来才知生活不易啊。”“大爱。”……
我们小区外有家拉面馆,牛肉拉面10元一碗,加个鸡蛋12元。9.9元一节课,不到一碗拉面的钱, “上稿王”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时,包括成长历程和心得,如此真诚,竟然有人觉得不值得,实在是让人费解。
4
我是汤小小老师的学生,经常会有人向我咨询老师课程收费情况与值不值得的问题,我总会如实相告:“对于我个人来说,非常值!”
值与不值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再好的经验和方法,想转化为成绩也需要踏踏实实去实践。
老师总结了非常好的经验和方法,传授于你,而你不去操作,要么懒得动手去写,要么懒得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去构思打磨文章,然后就觉得为听课所花的钱不值,这未免荒唐。
马云曾经说过:“不努力,别人想拉你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任何写作课,都不可能让你由新手直接进阶到思如泉涌、妙笔生花的阶段,惟有习得前辈总结出的经验和技巧,不断地在写作中实践才是王道。
听了课,不去思索总结,不踏实去写,只是一味地抱怨,对于这种同学,我只能说,你对文字不够热爱。
一个真正热爱文字的人,会远离浮躁心态,足够谦卑、踏实、认真,通过各种渠道汲取点点滴滴养分,不断地滋养自己的文字,这样,才会一步步接近梦想。
周国平说过:我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情做,活着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
愿每个文字爱好者,都能顺利渡过起步阶段,写出足以匹配自己灵魂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