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一)
上午独立梳理摄影愈疗项目思路,制作思维结构图。下午自读《传播学十二讲》两讲,自我感觉书中概念性的语言偏多。黄琪说尽量这周看完进行交流。
三人进行讨论,确定明天讨论内容是用户肖像,想清楚我们要服务的是什么样的群体,有什么特征?
晚上在网易公开课购买秋叶大叔的手绘课程学习视觉表达。
11.15(二)
上午找摄影/心理相关的朋友咨询二者结合的同质化项目,得到的信息很少。现有的项目最接近的应该是“少年派”的导演计划,通过教授孩子拍摄技巧发现生活的美,另一种模式是通提升个人/团队摄影技能,为乡村孩子/村民拍照(如“快门三秒钟”/““花开有声成长有影”公益摄影”),还有就是举办公益摄影展等。
下午自己百度/豆瓣上搜索,整理素材。发现一本好书《摄影中的美》,是冥想摄影,感觉很符合。
三人交流,将用户肖像确认为有亲子需求的妈妈/自我成长需求的一线城市年轻人,生活状态是他们都关注受伤的内在小孩。明天下午讨论具体精准关联点/触达方式/路径设计。
回深圳以后的任务需要和聂老师/小雪熟悉,了解项目过去开展的内容并学习课程。
11.16(三)
上午独立思考摄影愈疗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大致细化了部分活动形式。
下午黄琪介绍摄影愈疗项目在香港的情况,三人一起探讨出面向服务群体推广的两大主题——自我探索和感受生活。自我探索的内容目前包括:个人感受产生的原因,个人优势挖掘及目标设定。感受生活的内容目前包括:在环境中产生的感受原因,发现生活的美好及体会他人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细分内容可以再通过关键词进行搜索丰富。明日探讨具体形式。回程日期定在下周四。
11.17(四)
上午读《传播学十二讲》。下午在知乎上关键词搜索各个心理状态,读文章,丰富细化传播内容。
11.18(五)
读《传播学十二讲》。下午继续搜索关键词,读文章,丰富细化传播内容,写工作手记。黄琪忙,没有交流,约周末晚上找时间单独给我介绍项目。
附周末对工作的思考:
11.19(六)关于摄影愈疗项目的思考
下午看自闭症儿童摄影计划[协同创作]回顾展,首先发现他们这个项目和理念和我们很像,都把摄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给予孩子积极的力量,唤起公众的关注。欣赏他们此次协同创作的模式里营造的自然状态,也是一位陪护人员分享时觉得最吸引她的地方,就是真实。每个孩子配一位摄影师和陪护志愿者(有时候是兼任),他们和孩子家长自行商定沟通时间和地点,从孩子的兴趣点切入进行共同的创作。这一点也可以用作我们线下活动的模式之中,之前在思考课程设计的时候想到有家庭组,就是组建家庭与家庭/义工与义工的陪伴/学习组,同时也可以鼓励他们在集体课程之外的义工&受助家庭活动,这样能够给孩子提供给更多元的环境,也能为义工和家庭之间建立更深的连接感。
在开幕式听分享时,我重点去听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加入,给他们带来什么,因为觉得可以作为招募义工时的一个切入点,整体上来看,他们都觉得和孩子相处是用另一种视角在感受世界,从孩子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另一点是觉得我们项目受众比较广,但是觉得在对外宣传时还是要有主体服务对象,我看了99公益日的宣传文案,支持的家庭是深圳地区打工家庭,不知实际操作的时候是否如此。社区推广和宣传时的工作不知前期如何开展的,如果有资料可以了解一下,或者去甚至和聂老师/小雪细聊。
看到介绍有两组家庭退出,原因不详。本来想和发起人交流一下做这个项目遇到的挑战和可能的合作,但是她一直很多人找所以没能聊到。听到她说已经定居深圳,未来如果需要也容易联系。
11.20(日)关于团队文化和办公室
下午去了益微新办公室,感觉很赞,比起以前多了功能分区,有一室两厅(一大一小)一厨一卫,还有两个储物间(其中一个新同事暂住里面),空间比较大。客厅里有一面墙都是书,儿童绘本占60%,其余是工作方面(管理/团队建设/行动学习等)感觉很赞。办公室有一个爱心箱,上面注明上班时间9:40,迟到的自觉投5块钱作为大家的福利基金,感觉很好玩,也比较可视化,昨天还用箱子给志愿者说EV对时间的重视,希望他们未来活动不迟到。以前也了解到有团队是迟到给大家买酸奶,挺好的,一个团队还是需要有时间观念。其他的细节就是墙上的签到表和值日排班表,有茶歇点心桌,灯上会注明按钮对应哪个区域,避免按错导致的资源浪费,储物间门口也会有物资说明。有一个小过道里会有EV的证书以及其他团队送的礼物和夏令营作品。整体感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