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清晨早早被电钻声吵醒,也好,就当是个闹钟把我叫醒,准备上课去了。
问题分析与决策,开场游戏,拼图,在一阵手忙脚乱中,我们荣获了第六名,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我们居然用了这么长时间,午休的时候,我们自己又玩了一下,还是用了很久…我都开始怀疑自己了,毕竟也是拼过1000片拼图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也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思考,但是估计很少有人思考过解决问题也有既定的流程。老师让我们写下问题,通过界定问题的五大步骤,我们发现,也许一开始你提出的问题并不是问题的本质,而界定问题又是最重要的,很简单,问题都没搞清楚,又怎么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呢。而只有通过具体实例的描述、重新聚焦、给提问者思考的空间,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
老师介绍说界定问题的这五大步骤最有价值的是用在自己身上,我愣了一下。讲到这里,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元认知”的概念,我之前没有听过的词语,他解释说就是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思考,我又愣了一下。他说要跳脱“我”的身份,思考“我”的思路,虽然很绕,但还是能理解的。但这样的事情我应该是从未做过,想想这其实和照镜子很像,只是对于自己思维的审视没有一个像镜子这样的工具,也许如何跳脱“我”的身份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有这样审视自己的意识。每天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事情,但是多数时候都是过了就过了,也许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犯了错,下次不再犯,有时候甚至连这样也做不到,就像那句话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以前也在课本里学过三省吾身,但是没有这样做过,也许我们会对一个事件进行总结,错在哪里,下次如何做。但是,为什么做错,哪里想错了,将整个思考过程复盘,可能很少发生。也许是因为我们更在乎事情的结果,却没那么看重过程。
问题界定清楚了,便要收集信息,并进行焦点分析,通过这样的步骤,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这些知识,老师一讲都觉得好对哦,原来都有步骤,原来都有套路,但是这也并没有降低现实应用的难度。一种发放、一种思路,不晓得要在实际工作中用几次才能真的掌握。课堂上的演戏总不及现实中复杂,而一种思维模式的形成,感觉也是相当的难。评估分析法,一样,有步骤,有套路,在老师介绍方法的时候,觉得,好科学啊,而且也不复杂。单曲在自己实际演练的时候,却发现也没有那么容易。在老师总结的时候,意识到在在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大家还是会犯很多错误的,一个小小的练习而已,在现实工作中就更是如此了。
最后,老师讲到,我们的讨论或者说方案决策的过程并不是在追求答案是否最优,我又愣了一下,他讲说我们的目的在于团队是否找到了最高智慧,其实我还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义。也许我们都习惯了看重结果,而非过程。
从今天起,试着“元认知”,试着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内容,试着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一些良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