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也在伤孩子?
——《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读书记录(三)
“学校会伤人”是肯定的事实。但在实际生活中,少有人会想到这一点,学校不是带给孩子快乐的地方吗?学校不是让孩子养成更好的习惯吗?伤害如何谈起?而读这本《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会让我们重新认识“学校”“教室”。如果你平时有用心观察,同时带有一点学生立场的思考,你都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和思考学校教育,你一定会有发现,而这些发现有时候令你疑惑,有时也令你欣喜。这些事情真实地存在于你我的身边,要么在你自己身上经历,要么在你的同事的身上发生,总之是无处不在。
作者在书里举例:比如有学校强制学生午睡,学校派老师检查,老师则严控学生,决不允许不睡,违者写检查。又比领导听推门课,课后领导指出教师的各种问题,稍后就会听到教师在教室里斥责学生不专注不投入。有一个观点特别准确:压力总是向权力关系最弱的一方倾斜。当管理者要求每节课都是高效的时候,当管理者要求学校每时每刻看起来都是井然有序,教师也不再关注学生的问题行为和原因了,他们愿意用强力以最快的速度建立秩序。其实,正是精细化管理导致了师生的问题行为,理直气壮的管理者导致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陷入恶性循环,而孩子是权力关系最弱的一方,自然最受伤。尊重学生的差异,永远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师生都不是毫无情感波动的机器人,正视、允许差异的存在,会减少彼此的伤害。
有的学校在活动上过渡追求整齐划一。曾经有新加坡老师访问中国学校,发现几千人的学校,在短短30分钟内,全部到操场做操、跳舞,再返回教室上课,惊异不已,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老师都知道这是如何练习出来的。因为大课间是纳入到班级评比中的,如果你的班级出操速度慢、队伍乱,不但评比要落后,而且还会令你的班级管理能力受到质疑。所以校园里会时常看到即使大课间结束,仍然有班级往返于教室和操场之间,操场上也还能看见少数学生被留下罚站。也就是说,为了实现整齐划一的目标,教师可以呵斥学生,管理者也可以处罚学生。在整齐划一、高效有序的背后,存在那么多的训斥和惩罚,这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这里面还有多少是应该改进和完善的?幸好我所在的学校关照儿童兴趣,丰富大课间内容,开发各种小舞种,且允许有特殊请的孩子不出操,学校也不严格考勤。在少先队员标志的佩戴管理上同样具有时代性。没有谁认为少先队员必须天天佩戴红领巾,并不是佩戴了就是好的少先队员,不佩戴就不能做共产主义接班人。除了星期一升旗仪式,允许学生不穿校服和佩戴标志;学校重大集体活动,提前通知学生做好服装准备;到五月份天气转热允许学生不戴红领巾……如此,师生的压力自然减少。
但不得不说,某些现象和伤害一直存在,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存在。似乎要把这样的伤害归于学校和老师也是不公允的。比如学科的分化与增加导致学科课时的减少,除正常的教学,还有各级各类各部门会安排活动或任务到学校,学校安排到班上,班级安排到学生……你没有机会怀疑其正确性,因为有人告诉你这些活动就是课程,老师能不实施课程? 即便除开这些活动,只算正常教学,教师拥有的实际教学时间的教师用书给定的时间也是完全不匹配的,这个问题只需要小学低年级的算数水平就能算出来。所以短短的40分钟,要组织教学,激发兴趣,要突破重难点,当堂反馈,必然要求课堂是高效的,但在各项娱乐或其他诱惑丰富的今天,最优秀的老师,最精彩的教学设计也是不能保证学生随时都能保证良好学习状态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手段不让学生无精打采、自由散漫。最后发现所有的原则、方法都不如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羞辱或惩罚来得直接,尽管这些方法都不是能够在书里看到的,但却在现实中存在。随着上下课铃声的响起,各科教师都走一轮后,课堂纪律更严,孩子的负担更重,没有半点喘息之机。(可以观察一下孩子们课间能自由活动的时间有多少,至于说组织学生望远,恐怕一线老师都知道是否现实)。所以孩子们会看脸说话,在不同老师的课堂上判若两人,面对言语粗暴的会说“这是负责任的老师,是对我好的老师”,甚至有的孩子将暴力转嫁给更弱小的孩子,因为教师往往把针对某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的惩罚迁移到全班。在这样的生态中,教育者作为成年人正在丧失自己的判断和底线,儿童却在依赖着教师随性的表扬和批评成长,成年人计较着儿童是否表现出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忽视了儿童生活在恐惧和紧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