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教授发给我一个“寻找乡村教育家”活动的链接,提醒我看评选条件,我一看,乐了。
“1、在乡镇及以下担任正职校长10年以上或担任副校长、教师等,从教15年以上,民办学校、公办学校、在职的、退休的均可申报。2、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或教育思想,办学思想或教育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体系、管理体系、教学模式等。3、办学效益、教育教学质量在所在区域内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力:在学生、家长、社会等各个层面都有很好的口碑。学校每年有来自省内或国内的参观者及教师、副校长等有每年应邀到外地讲学的经历,有主流媒体为其做过宣传报道。4、荣誉称号:有地级及以上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的荣誉称号。”
我对教授说,按此评选条件,我貌似也可以申报这个乡村教育家的。教授道:祝贺你成为教育家……
不过,我对“教育家”评选是没有兴趣的。
当下的教育界评选教育家的活动非常盛行,我只知道民办教育界,民办教育的某个大会是卖了不少“教育家”的牌匾的,其实这种评选教育家的做法是不正常的,我同样觉得凡是热衷于追逐“教育家”之名的教育人都不能称之为教育家,甚至不能视为真正的教育人。我们经常说,静下心来做教育,所谓静下心来就是不受外界的干扰,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倘若一心想着成家出名,怕是做不好教育的。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教育家一度引起过争议,只是觉得成“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教育界只要成立一个机构就可以组织会议、邀请几个专家、领导人然后就可以给别人颁发证书,这看似正常的活动其实是极不正常的。
当然,相关部门通过寻找教育家的方式发现乡村教育的坚守者、推动者,通过此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育的确是一件好事,发起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以此来推动乡村教育很好,问题是现在是否有真正的乡村教育家?如若有,是否能够评选上?真正的教育家是否热衷参选、竞选?评选出来之后对乡村教育的推动力又有多大?笔者倒是觉得过度渲染这个活动,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进行评选(据了解后期还要进行网络投票、竞选、答辩),的确让人感觉有些浮躁了,与其寻找乡村教育家,倒不如真正的为乡村教育做一些事实更好,为教育家创造成长的土壤,中国教育仅剩的一方净土让它继续宁静吧!
教授道:你报吧……
我说:我不能报,教育家可不是说谁是谁就是的。
我不申报还有一个原因,这个活动的特邀专家除了一个人外,其他人我全都不认识,不是本人孤陋寡闻,寻找“乡村教育家”活动的特约专家的确好像与活动不匹配,让一些很多人都不熟悉的教育专家参与寻找“乡村教育家”,似乎缺少权威与说服力,这是其一。其二,在这些特邀专家里我唯一认识的一位专家还一直视我为“仇敌”,我写文章《千万别忘了你是专家》,得罪过此人,为此,他曾多次要求一些教育群的群主踢我出群,我一直很是郁闷,一个无法容忍他人批评的教育专家一定不能容忍我这样的人成为“教育家”––愿这位“专家”是那个特邀专家团队里的“特例”,其他人不是这个样子的。
据了解,此活动最后要在孔子故里颁奖,忽然想,中小学教师最熟悉的教育家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美国的杜威等人,这些教育家在世的时候是否也参评过“教育家”?我没有研究,我想应该是没有的。我只知道民国时期是出过乡村教育家的,梁漱溟、晏阳初等人一定不是特邀专家评审、网络投票选出来的……人为的评选、竞选“教育家”只会让原本宁静的乡村教育再喧嚣一番,最终也不一定能选出真正的教育家,似乎没有更积极的意义了。
教授问:成为教育家了,下一步如何发展?
本人沉思片刻,答曰:特邀专家。
教授笑了,调侃道: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层次是这样的呀……
不参评就不参评,看看热闹总是可以的,九个月后我们一起见证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第一批“乡村教育家”的诞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