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放学,小石头照例在幼儿园门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兴致盎然地玩沙,我帮他带了一袋子玩沙工具,小朋友们纷纷跟宝借,这时旁边来了一位不认识的小弟弟,宝在挖洞,小弟弟在旁边捣乱,宝很不高兴,提醒小弟弟不要给他捣乱,后在小弟弟姥姥干预下,我又递给了小弟弟一个小铲子,弟弟走到一边去玩了。
后来我就和其他妈妈在旁边聊天,间或和其他妈妈一道提醒孩子们再玩一会就回家。正聊着,突然洋洋表情很沮丧地来找妈妈,一问,说是小石头不借给他铲子玩儿,我一听赶紧走到小石头身边问是什么情况,小石头说怕洋洋把他挖的隧道给破坏了,所以没借。我又找洋洋问了一下发生了什么,洋洋不再愿意多说什么,坚决地拽着妈妈要回家。当时风很大,天气不好,妈妈们都在催孩子快点回家,我也匆匆劝小石头和小朋友们把玩具都装起来了往家走,心里想着回头再和小石头聊聊这件事。
在车上,我问小石头:“我注意到洋洋很不开心地跟妈妈回家啦,妈妈听到你说你很担心他搞破坏才没借给他铲子,你愿意跟妈妈详细说说吗?你担心是因为他之前就给你捣乱过让你担心,还是你只是担心他会搞破坏呢?”,小石头:“我只是担心!”,我又问:“你的担心是怎么来的呢?”,小石头:“我只是不相信他们不会给我捣乱!第一次我不相信,第二次我也不相信了!”,我一下想到之前小弟弟捣乱的那一片断,大概明白怎么回事了:“是之前小弟弟给你捣乱了,以至于后来洋洋来找你借你也不相信他了是吗?”,宝说“是的,妈妈”,我:“这边儿妈妈又催你快点回家,你就更担心耽误你玩,希望抓紧时间赶紧挖洞,不想再被别人干扰了是吗?”,宝点头:“嗯!”。
沉默一会儿,我:“妈妈理解你为啥没借啦!那你愿意想想洋洋会怎么想、会有什么感受吗?”,宝没吭声,我:“如果我是洋洋我可能会很伤心,也会特别迷惑,因为我很看重和小石头的友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平时我和小石头还挺好的呀!别人他都借了,为啥偏偏就是不借给我呢?”,小石头这时接过来说:“我忘了问他了!问问他会不会给我捣乱,不过我得让他说真话,如果他说捣乱,我就不借了,如果他说不捣乱,我就会借给他!”......(给宝点赞!)
接着我俩又探讨了明天看到洋洋打算做点什么做些弥补,他说:我会跟他说对不起跟他解释一下!再玩沙子我就先问他然后再借给他......”。
等车时我说:“不知道洋洋现在还会不会那么难过?你愿不愿意现在跟他解释一下?”,小石头痛快地答应了!
我找到洋洋妈微信,按着语音键,小石头一口气说了好多:“洋洋,对不起!小弟弟给我捣乱,我担心你也给我捣乱,我忘了问你了,我有点儿不知所措,所以才没借给你!你别伤心啦!”,洋洋听了也很愉快地做出了回应,俩小伙伴又重归于好啦!
听到小石头说到“不知所措”,我特别受触动!我一直以为他是担心所以就没借,而其实,担心之余,他还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不知所措。由此可见,一些在大人看来的不当行为,在孩子那里,已是他当时当下能做出的最好选择,一旦有机会被同理倾听,不带评判地引领他重新回到事件里走一遭,他或许就有了不一样的视角,找到全新的解决策略,一次冲突便成了成长的礼物。
附上一首非暴力沟通课上魏老师分享的小诗:
关于倾听
——卡尔·罗杰斯
如果有人倾听你,
不对你评头论足,
不替你担惊受怕,
也不想改变你,
这多美好啊……
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
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
并继续前行……
这真神奇啊!
一旦有人倾听你,
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
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