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人带着安安的爷爷奶奶和堂哥去游泳馆,刚入水没多久,安安就和堂哥玩起水来,不亦乐乎。
我正想着要不要去深一点的水域继续我的换气练习,安安突然撩起水来泼我,我说:“”安安,不要泼我”,安安没有理睬,又泼了我一下,我半开玩笑的也泼她水,连着泼了她四五下,然后我就转身要去深一点的水域。没走多远就听到了她的哭声,心理还想着:“这有什么好哭的?你泼我水都可以,我泼回去就不可以了?”
当我走近安安,安安开始生气的要捶打我,嘴里喊着:“我只泼你两下,你泼了我五下!”小家伙愤怒的“想要报复”的举动让我有点生气,担心,后悔。和她道歉,她却还是怒气冲冲。只好让她自己消化情绪。
想着在浅水区也可以学换气,我就留下来练习。安安看到我把头探出水面,就把她的游泳圈套到我头上,还开心的咯咯笑。这让我觉得不舒服,心里想着“这么捉弄人怎么不想想对方喜不喜欢呢?会不会反感呢?”我走近安安,看着她的眼睛问她:“安安是不是觉得能把游泳圈套到妈妈头上很有趣?”安安点点头,我又说:“妈妈觉得有点害怕也有点不高兴,因为妈妈刚开始学换气,本来就有点紧张,你把泳圈套在妈妈头上,妈妈都没办法集中注意力练习了。你不玩这个游戏好吗?”安安同意了。我也放心的练习而不用再担心她的“游戏”。
都是调皮捣乱,我前后不同的处理方式,安安也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
第一种方式,我的想法是“让你也尝尝被这样对待的滋味,让你知道这样对别人是不对的。”我的感觉是担心和一点点的气愤。女儿被泼水后感觉是“不舒服”,她的想法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于是愤怒的“报复”我。我希望不再朝他人泼水,也希望安安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结果是她不泼我水了,可她用打我的方式来表达她的愤怒,这种方式无法培养她“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能力。
第二种方式,我的想法是“她的行为是出于孩子的天真,她不知道这样的方式别人有什么感觉,我可以告诉她我的感觉。”知道了自己要怎么做后,我的感觉是“平静”。当我先站在安安的角度思考她的行为目的并向她核实后,再用“我”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请求。安安就很容易的能接受并站在我的角度考虑。
两次事情都是希望安安能改变行为,一个引发了另外的报复行为,一个平静的中止了“游戏”行为。
第一种是我们的本能的反应行为,大人也不需要思考和多说话,可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却没有任何帮助。
第二种回应方式却需要练习,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共情”的作用,“我”句式找出自己的感受,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寻求孩子的合作和帮助。就能培养孩子替他人着想,思考自己行为后果(别人会有不好的感受)的能力,合作(听取他人的意见,放弃自己觉得有趣的游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