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指数:不得不说,中国市场是印度电影的真爱啊!上个月“摔跤玛丽苏“电影《苏丹》败走中国市场的忧伤还没有完全散去,另一部印度电影《嗝嗝老师》便紧随而来。看起来,《苏丹》的失利,是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掘金热情。和《苏丹》中以爱情为主要视角的故事不同,热映中的《嗝嗝老师》聚焦的是教育领域,讲述的是问题老师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的故事。
不得不说,中国市场是印度电影的真爱啊!
上个月“摔跤玛丽苏“电影《苏丹》败走中国市场的忧伤还没有完全散去,另一部印度电影《嗝嗝老师》便紧随而来。看起来,《苏丹》的失利,是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掘金热情。
和《苏丹》中以爱情为主要视角的故事不同,热映中的《嗝嗝老师》聚焦的是教育领域,讲述的是问题老师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的故事。
故事中的问题老师奈娜马图儿,从小就患有图雷特氏综合症,这种罕见的症状最直接的表现是,患者会在不经意间发生怪叫和抽搐,紧张时,这样的症状会加剧,怪叫和抽搐更为频繁。
因为控制不住的叫声和抽搐总会给别人造成干扰,以至于在成长的过程中,奈娜受到了同学、老师、周围伙伴的嘲笑、模仿、退学等各种不友好地对待。
一次音乐会现场,年幼的她在学校校长的鼓励下,上台表达自己想要获得平等对待的愿望后,得到了所有人宽容的她,也深受启发,致力要在完成学业后成为一名老师。
因为此类病症不合适当老师,所以她当老师的梦想,在长达5年的求职,18次面试碰壁后中才终于实现。而到母校当老师这个看似梦圆的行为不过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等待她的是这座私立学校里的一群问题学生。
这些问题学生来自贫民窟,因为政府占用了公立学校所在的地方,进入了印度中产阶级子女聚集的私立学校。起初的他们也是上进的学生,只不过受到了上至校长,下至同学的排挤歧视后,变成了叛逆,不思上进的“问题学生”。
问题老师遇见问题学生,一长串不可思议的恶作剧迎面而来:老师的抽搐怪叫成为了同学们即兴说唱的内容,使坏老师的座椅让老师摔倒,将教学用的粉笔被掏空装上了易燃物…
虽然受到了学生们花样百出的恶搞,奈娜始终坚持着“世上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信条,因材施教地带他们到操场上,户外等地开始各类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那些拗口的元素。即使学生们犯下巨大错误,她都顶着校方给予的巨大压力,相信他们,鼓励他们,护他们周全。
奈娜的持续的用心用情,自然也感化了这群问题少年,他们最终用努力和成绩回击了包括校方的质疑,而奈娜这位问题老师也用自己的坚持与尝试证明了自己教育理念的正确。
如果仅以内容来看,聚焦师生关系,教育方法,情感套路满满的《嗝嗝老师》算不上上乘之作。在它之前,已经被写入世界影史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曾经成为了观众心中同类型题材中难以超越的经典。
故事中的马修老师,面对校方管理者高压严酷的手段,不光以自己的方式引导和保护孩子,更是以组创合唱团的方式让这群孩子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中的某些孩子还最终走向了更高的人生阶段。
除了马修老师的教学手法别出心裁外,《放牛班的春天》中最感人的一幕来自于已经深受学生们喜欢的老师,在被学校开除离开之时,曾经的孩子们纷纷以放飞折纸飞机的方式表达对这位老师的不舍。
而折纸飞机这一幕,此次也出现在了电影《嗝嗝老师》中,奈娜老师用它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恐惧写在纸飞机上,放飞纸飞机,以表示自己已经克服恐惧。这样的方式,也被一些人解读为《嗝嗝老师》是在用此场景向《放牛班的春天》致敬。因为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嗝嗝老师》也一度被称为了印度版的《放牛班的春天》。
除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外,2007年在上映的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的故事内容上,也和《嗝嗝老师》有很多相似之处。
《叫我第一名》中的男主角布莱德也自幼患有图雷特氏综合症,受尽周围同伴,老师、甚至包括父亲的各种歧视后,也是在一次音乐会后受到校长的鼓励,立志要成为一名老师。
在成为老师的路上,他前后经历了25次的面试失败,但是靠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布莱德最后不光在事业上获得了学校的认可,在生活上更是收获了爱情。
两部主角各有不同的电影,彰显的都是同一类型的故事。所以,仅从故事内容和情节的设定来看,有前两部的珠玉在前和观众的先入为主,《嗝嗝老师》算不上出彩。但是,作为一部曾经在印度社会引起极高关注的电影,《嗝嗝老师》自然也有它出众的地方。
电影采用喜剧的方式来呈现学生对付老师的闹剧,以及老师因材施教的种种,师生间从相互对立到最后相互信任的过程,既带给了大家捧腹大笑的笑果,也让大家从完成教化后的学生对老师尊重和致敬的场景里感受到了那难能可贵的温情。
这样笑泪皆有的故事内容,配合印度电影特有的歌舞元素,的确带给了观众不错的感官体验。
不过相比这些立于电影技巧层面上所产生的感官享受,《嗝嗝老师》最值得被称赞的地方,依然还是它继承了它作为印度电影的味道,那就是以娱乐的方式将故事发生的情景,植入印度如今的社会现实中,让人娱乐的同时,又让社会正视自己的顽疾沉疴。
故事中,F班的学生原本应该上的是公立学校,但是因为政府的贪婪,卖掉了公立学校所在的地,无校可上的他们,才被迫进入了私立学校。
也许你会认为,这样进入私立学校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良好的教育资源以及校友会让这些来自贫民窟的小朋友完成逆天改命。毕竟,在今年4月上映的另外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中,一对印度新中产夫妇,大费周章地进行各种投机取巧,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上私立学校。
然而,现实却残酷地超出了想象。如电影中呈现的那样,也许各种阴差阳错,他们能幸运地进入了多数人梦寐以求的学校,但是,因为成绩,印度天生的阶层隔阂,他们也依然是这个学校里的边缘人物。最后的结果,要么他们联合起来逼走老师,要么他们因为各种顽皮被学校开除。
电影通过受到过歧视的问题老师和这群问题学生的互动作为主线,将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资源匮乏等社会问题隐藏在这条主线背后,再通过这群孩子父母关心自己的饮用水和生存现状超过孩子的家长会和孩子的成长等,揭示出造成如今现状背后的贫富差距。
以社会矛盾为切口,利落果断地针砭时弊,娱乐大众的同时,不忘彰显自己的社会关怀,这才是这部名字中二,情节老套的教育类电影最出彩的地方。
而《嗝嗝老师》出彩的地方,也正是印度电影最近几年屡获观众青睐的关键所在。
从《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到《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宗教冲突,再到《起跑线》《厕所英雄》中的社会公共资源的短缺,从这两年市场上受欢迎的印度电影的共性来看,它们无一不是扎根在印度现实的土壤里。这样写实与造梦并行的手法,在获得市场好评的同时,也推动了印度国内的相关问题的解决。
从去年《摔跤吧,爸爸》开始,印度电影一直保持着对中国市场极大的热情,也获得了不错的商业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关注正在持续下降,直接的反映则是如今的印度电影票房是一部比一部差,上个月上映的《苏丹》更是创下了最近两年最差的印度电影票房记录。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如今的《嗝嗝老师》教化性和娱乐性都双重达标,但从上映两天的市场情况来看,想要获得好的市场结果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或许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春天真的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