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假期已过半,看着“朋友圈摄影大赛”,我知道有一批人会感到落寞。
因为他们哪儿都没去。他们只是待在家里,粘在被窝里,日中才醒,顺手打开朋友圈,观摩别人的世界旅行。
“连在度假和玩乐这件事上,我也不思进取呢。”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一句自嘲。
这话挺有意思,玩乐和休息,本身就是不思进取的,是要放空、放松。但现在,休假也成了一件需要努力,甚至引起攀比的事。
我却想对那些无所事事的人说:真的没必要沮丧。
你们遇到的真正问题,并不是什么都没干。
而是,你们已经好久没有“什么都不干,却心安理得”了。
二
我知道,现在更流行的想法是: Work hard, play harder——努力工作,更努力地玩。
上班太辛苦了,更显得假期珍贵,宅着太浪费。
有一部分特别认真的人,甚至在度假中也追求高效。我见过把出行计划做成 EXCEL 表的:
1 点在沙滩,3 点在动物园,5 点在当地著名餐厅,8 点去夜市……一点风景都不想错过,一点时间都不想浪费。
仅仅身体来了还不够,进阶版的要求是 “灵魂和身体同时上路”:最好在出发前就读完几本相关著作,了解目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
认真地经营假期,这很好。只要你真的乐在其中,享受过程,而非追求日程。
但我也喜欢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态度,一位同事说,我的假期计划就是“浪费时间”呀。
我喜欢这种偶尔挥霍时间却毫无负罪感的样子。
人生不是所有时间都要“有用”,有价值的。
身体需要马杀鸡来放松,精神也是。
三
没有谁能总是紧绷。偶尔挥霍时间是给你一个喘口气的机会:暂时放下目标、责任和自我审视。
我一个很勤奋地同事,最近迷恋上了看“捏泥巴”视频。这类视频简单至极:就是“啪”一下,把橡皮泥之类的东西拍扁。
开始他挺自责,很想摆脱这个“不良习惯”。后来想通了,每天看几分钟拍泥巴,并不耽误自己努力地生活。
真正让你愉悦的事情,不需要计较有没有意义。
其他看起来“无用”的活动还包括,打游戏、读网文、填色卡、或是单纯发呆。
也许正因为这种事没什么意义,我们才满足的。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苦寻意义,为价值感焦虑。
暂时忘记意义的时刻,成了一种小小的反叛。
四
心安理得的虚度光阴,也是一种能力和特质。如果你不守护,就会失去。
一个读者告诉我,读研时,有一段曾特别焦虑,焦虑到连化妆、走路、等公车,都在听知识性的音频。
有一次她太累,在公交上听着听着睡着了,醒来已坐过了站。
她突然想起高中时的自己,那会儿她们市里有一辆环线,她有时中午下课会去坐一圈,不是为了抵达一个地方,只是想坐公车、发呆、放松。车里总是空空的,外面的太阳很晃眼。
她不急着了,关掉了音频,听完了一首孙燕姿的《天黑黑》。
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好久没有认真听完一首歌了。
现在,她重拾了这项“发呆活动”,周末偶尔会花一两小时坐公交漫游。在常人看来,这挺浪费时间的。
但她说那是她心里最平静的时刻。
五
对自己太苛责,一点时间都不想浪费的结果就是,你会失去平静,陷入更大的焦虑。
一部分细密规划一切的人,其实内心很焦灼。时间管理玩过火了就会这样:你越管理,越觉得可做的事越多,越做不完,越焦虑。
时间的质量,从来不在于你在那期间做了多少事,而是你的一种内在感受。
如果睡懒觉、宅在家里、看着秋日天空发呆,让你感觉良好,你完全可以这样做。
我很喜欢电影《濑户内海》里的一段台词:你可以在球场挥洒汗水,他可以每天努力的想有创意的点子,我为什么就不能坐在河边看风吹草动水流,如此消耗人生?
《濑户内海》截图
“所有你乐于挥霍的时间,都不算浪费。”
我赖床、宅着、发呆、虚度光阴,这仍然是一个很棒的假期。
不用老盯着身边的旅游达人,靓丽的风景背后都有辛苦。拿不出手的无所事事背后也有悠闲和幸福。
大部分人的假期都是“什么也没干”。知道这一点,你就应该放心了。
其实这种放心,也无关别人在干什么。休息时什么都不干也是理所当然的。
刚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石黑一雄曾写过:夜晚是一天中最美好的部分。你已干完了白天的工作。现在你能够双腿搁平来休息了,而且要享受人生。
既然你已经努力工作了,休息的时候,就别努力了吧。
读后思考:
实话实说,这个假期你怎么过的?(请相互打击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