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词可谓意蕴丰富,众所纷纭,其可做动词,也可做名词,还可做形容词,关键在于何人从何角度去阐发它了。下面,基于一名教育学专业学生的立场,就“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的角度切入来阐述下我个人的看法,以供交流。当然,对那些未曾深入了解教育学这一专业的人而言,此篇从学理上探讨下教育,可算作一篇科普文。
首先,“教育是什么”这个命题所要表达的是教育在现实中的具体反映,是种应然的指向,即教育在现实世界中的概念是什么,其具体是什么。那么“教育是什么”呢?
从套路讲起,“教育”从广义上而言,是指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促使人向善的活动。在这里。注意概念的关键词,首先,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故而漫无目的的游玩或活动不具备教育的成分;其次教育是有计划的,而不是零散的、琐碎的,区别于自学;最后,教育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并且是促进人向善的,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故而,在动物领域,那些父母为促进子女更好的成长而做出的种种举动,诸如鹰爸爸将小鹰扔下悬崖让其学会飞翔等例子是不属于教育这一范畴的。从狭义上而言,教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那学校教育又分为几个阶段,具体大家都知道,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这几个阶段。
以上就是教育在现实世界中的反映,你可以把教育理解成一种活动,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组织或机构。不过前面有限定词哦,比如一种推动人发展进步的活动或者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促进人向善的活动。就机构这一角度而言,肯定要有施教者和受教者了。
其次,就该谈谈“什么是教育”了,注意啦,“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可大不一样呢,平常口头上可以混为一谈的说说,但具体从学理上论述的话可要加以区分喽。好,开始切入正题,“什么是教育”指向一种应然状态,也就是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稍微了解哲学的朋友应该知道哲学上有三个词是很重要和普遍使用的,即“应然”(应该的状态)、“本然”(本来是什么状态,自然天成的状态)和“实然”(实际生活中是什么样子),不过“本然”一词较为晦涩难懂,不好论述,故而哲学界对此能够进行深入阐述的不多。普及完这三个词大家应该可以理解“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两者的区别了吧。没错,“什么是教育”是指理想中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我们所渴望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相信每个人心目中对教育都有一个自己的构想。
那么,接下来,我先从词源上来剖析“教育”一词,解释下古人对教育应然状态的诠释。“教育”一词在起初是分开的,‘教’《说文解字》上指“上所施下所效”,‘育’指“养子使作善”,故而教育指一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关怀和价值倾向的培养的活动。
接着,谈下“什么是教育”的普遍价值倾向,有读者猜出来了吗?对。就是培养人的“真、善、美”。虽然听了很多遍但确实是一种很有道理的价值倾向。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中这样写道:“为每一个人培养诚挚、善良、助人为乐精神以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基本的起码的目标。”具体点说,就是唤醒学生心中的真、善、美。
“真”即真实。就是要做真实和实在的教育,不搞形式主义。小时候我们回答问题最积极,初高中渐少,而在大学的课堂里基本缄默无言了。人越长大越来不敢说出真话和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是何缘故呢?因为在教育中,我们一味着告诉学生标准答案的重要性,而罔顾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只有学生讲出真实想法时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考察学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去思考,去创新。传统的教育就像大工业的流线操作般旨在培养学生服从的性格,而有灵魂的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和发展。真实,是创新的起点。
“善”即善良,就是正确的三观。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生活技巧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和构建他们美好的精神世界。善良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唤醒学生内心的善,那份赤子之心是教育应有之责。当学生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时,校园欺凌现象、青少年少年犯罪现象还会日嚣尘上吗。
“美”即美好。“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诚然也,教育在于唤醒学生内心的“美好”,让学生真实的感受身边和社会中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着美好的存在和价值,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和碰撞,从而激发更加美好的事物。这是从教育唤醒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方面谈及的,另一方面的含义是“美育”的培养,即唤醒学生内心美好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水平,激发他们创造美的热情。不要让学生陷入以丑为美的泥潭中,并觉得这样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不妥。
我对于“什么是教育”的看法是从哲学层面论述的,认为真正的教育旨在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囿于篇幅,就不展开论述了,持久关注我的朋友说不定可以看到我的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