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上瘾行为——防御的惯性模式
纪律本身绝对不是上瘾行为的解药
许多我们通常认为正常的行为其实也是上瘾的一种隐晦形式。举例来说,社交活动、吃甜食、批判他人和爱分析的习惯,都源自于想要逃避深入看到内在,都是我们为了逃避感受而用来填塞时间和头脑思考的花样。
我看见上瘾是我有意识或无意识作出的选择,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无知无觉而不必面对当下。因为不想感受自己的脆弱面,我们会无意识地受到自己习惯及癖好的吸引,进入我之前提到的上瘾模式。即使在较深的层次,我们也利用不同的上瘾形式来逃避终究得面对的空虚。在真理与静心道路的亮光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上瘾并非只是为了逃避感受恐惧及痛苦,同时也是为了避开感受介于“头脑思绪”与“没有思绪”之间的缝,即那份内在的空洞感。
上瘾是我们保护层的一部分,因为它有效率地阻挡了我们进入中间的脆弱层。事实上,它正好作用在表层和中间层的边界,在防御和感觉之间,就像一道无形的能量屏障,抑制痛苦和恐惧感从我们的无意识浮上表面。
当我们说明抽烟、喝咖啡和吃甜食等常见的习性,是来自于害怕面对被剥夺、没有价值或空虚感的无意识驱力时,学员们通常会感到非常地惊愕。然而,对我而言确是如此。因为已经变得熟悉又习惯了,所以上瘾行为和被切断的感觉之间的联结,就显得不是那么清楚鲜明。我们的瘾头癖好已经成为阻挡在我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心智之间的一道积习已深的烟幕。
我们的高层意识、我们的深层心理,迟早会让我们将自己的感觉和能量重新联结起来;我们的各种上瘾症,是无意识地企图阻止这份无可避免的联结历程。温柔慈悲地检视上瘾症,可以和缓这股冲击;通过带入觉知与理解,可以减低它们的力量与吸引力。因为我们内在对自我了解的渴望,比恐惧更为强烈。
我们的自我形象根深蒂固,使我们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检视自己如何利用自我形象来逃避感受痛苦,所有为掌控而有所坚持的态度和行为,都可能构成隐晦不明的上瘾症。
上瘾症其实是依据我们的性情脾气量身打造的,当中间层的感觉或能量开始渗透出来,扰乱我们的防御和控制时,痛苦和焦虑就会出现。为了舒缓痛苦和焦虑,有些人选择口腹之欲,把食物、药物和甜点拼命塞入体内。
分秒必争地规划时间表或许才是最显著的一种上瘾形式,因为这么一来,就永远都不会有时间去感觉。除感受非常非常强烈,否则马不停蹄的活动会让我们分心、持续深埋感觉。我们也可能沉溺在权力和掌控中,傲慢自大、认定自己做着重要的事来自欺,权力就像毒品,让我们远离自己的脆弱。
成功与成就的价值观强调“去做”而不是强调“存在”,这比起我们所吃的食物更能在不知不觉之间,让我们沉在速度的快感中。
在面对隐晦不明的上瘾时,通常不是通过所做的事情本身而是通过我们如何去做,来辨识是否为上瘾行为。
几年前,我学会了一种做爱方式,强调深入的分享与停留在联结中,分享做爱过程中每一刻的经验而不是性高潮。这种方式,揭露了我过去如何利用与爱人间的性爱能量,作为逃避的迷幻药,逃避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无法全然暴露自己和面对自己无能的深沉恐惧。
不管我们利用哪种上瘾模式,它们的共同特性是阻止我们的脆弱感。我们逃离当下,因为如果活在当下,就得和自己的恐惧正面相对。
过去,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纪律,就可以约束好自己。但现在我发现,纪律本身就是我最大的上瘾症之一。
我的纪律其实是强化自我的一种方式。师父告诉我,上帝自然会找到我。这些话对我而言就像是睛天霹雳,让我看到了自己如何借着一种沉溺来避免另一种沉溺,而纪律本身绝对不是上瘾行为的解药。
上瘾症帮我们将焦虑和痛苦阻挡在外,我们无法强迫这些埋葬的情感在尚未准备好时浮出台面,而必须以最大的敏感和耐心来面对自己。上瘾症是我们用来掌控眼前事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当终于决定要终止某种上瘾行为时,必然会带出我们曾经深深压抑的感觉,也会带出内在的惊慌失措与空虚,这种现象就算不立即出现,也是早晚的事情。
去除了瘾,我们变得更加赤裸裸,脆弱浮出台面。
过去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小事,突然间带出了许多惊慌恐惧,这些惊慌恐惧过去通常包裹在愤怒焦躁的外衣底下。我们对周遭人们所表现的无意识、暴力和感觉迟钝变得更加敏感;因此更容易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而想要放弃或迁怒于所有的人。
除非我们真的想让它出现,否则暴露脆弱是相当痛苦的;由于恐惧如此强烈,我发现没有可以轻易处理上瘾症的方式,没有单纯的处方。有时,最具创意而有爱心的作为就是干脆停止;但是许多时候,最最忠实的方法则是什么也不做,只是尽可能带着觉知坦然地看着上瘾行为。
由于恐惧如此深刻而强烈,任何一种上瘾要能真正开始被疗愈,都需要我们首先承认:除非揭露行为的根源,否则我们无力改变任何行为。我们或许不能真正改变任何执著的行为,但可以开始感受痛苦。
她会开始感受到内在小孩的痛苦,这个内在小孩如此渴望爱,而她通过羞辱自己来得到这样的爱。我回想起自己有许多次深陷执著、不可自拔,唯一能做的就是单纯地接受这样的无助感。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作者【美】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夫妇,本书从内在小孩的角度,讲述从恐惧到爱的旅程。
本文转载自:洁懿读书汇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有疑问,敬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