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晚年,对他的思想能在中国推行已经绝望,前面说:“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想渡海找个新天地。这里又说孔子欲居九夷,又想移民,搬去九夷。
九夷,是东方的九种夷人,这里说的九夷,应当是朝鲜。
有人就说:“陋,如之何?”九夷那么落后、闭塞,哪是人住的地方啊!
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里的君子是谁?朱熹说是指孔子自己。君子所居则化,我去了,自然施以教化,诗书礼乐以养其心,冠裳文物以新其目,他的文明程度就提高了,有什么鄙陋呢?
清儒刘宝楠考据,这里的君子,是指箕子,孔子是说:箕子住的地方,怎么会落后闭塞呢?
孔子也恨不得像箕子一样,到海外去开辟一个新天地!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gu)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这里面“韫、沽、椟,还有贾”,这几个字,大家要特别注意,不要读错了。
其中这个贾,也就是gu。第二个贾,有的人念“价”,说是通“价”,是待价而沽的意思。在这里,我认为是一个好价钱,而是等着好商人,因为是商人,他才愿意出钱,能识货,光提钱有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总体解释就是什么呀?就是子贡给老师打了一个比方,说假如我有一块美玉,是应该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个好商人,识货的人把它卖掉呢?
把美玉比喻成美德,也就是才能、品德,这是无价的呀!这是真正的是宝贵的财富,它比珠子更加珍贵,因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意思是问问孔子,要不要出来做官,做事。
孔子是什么人啊?一听就懂了,马上就连不迭的说:沽之哉!沽之哉!卖了它,要卖啊,连说两句表明他的激动。
我“待贾者也”,我就一直等着识货的人出现,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
这里面有个关键点是“求”和“待”。“求”,如果说我们志在必得,一心想求怎么样,往往就会丧失气节和原则。
“待”呢,就是我们壮大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值钱,然后就会被有德之人发现,能够被任用,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也就是相当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吧!
那我们君子要做事,也要有原则和立场,而不能为了富贵,为了卖个好价钱,就没有原则了。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以后,我们今天讲这一章,其实和上一章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孔子一直得不到任用,觉得有点落魄,有一点灰心。
就前几章也提过,孔子有点灰心了。那么就有一点想法,什么想法呢?我们先看原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里面就出了一个千古名言,叫“何陋之有”,后来唐朝的刘禹锡还曾经做了一首诗,叫《陋室铭》,最后一句话就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因此,即便我们当时没有学过《论语》,不知道这一章,也一定知道刘禹锡的《陋室铭》,其实来源就在于孔子的这一章。
孔子的晚年,对他的思想在中国推行已经绝望了。前面也曾经谈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是自己的理想和主张得不到施展,就想找只船,渡海再找一个新天地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当然,因为各种原因没去成,那这里呢,又说要居九夷,也就是想到偏远的东方去。这里面啊,“九夷”到底是指的是什么呢?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中原地区是华夏族,指的是以河南呀中心这一块地带,这是中原华夏族。然后他对周边偏远地区都是有专属称呼的,东面的人称为东夷,南面的人称为南蛮,长江以南叫南蛮,北边的叫北狄,西面的叫西戎。
一般指的夷人就指的是东方人,东方什么人呢?还没有开化的地方的人。关于九夷,有许多记载说法各不相同,我比较采信的一种,给大家说一下。
据考证,有玄菟、乐浪、高丽、满饰、扶馀、索家、东屠、倭人、无鄙。那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应该是山东的东部,还有像东北,朝鲜,辽宁,吉林,日本,琉球等等地方。
华杉说东方的九种夷人,指的是山东东部,淮河流域,江苏安徽等地的夷人,也包括朝鲜,其实我觉得那个时候,东部已经不那么落后了,怎么来证明呢?
就是周朝开国的时候,封姜子牙为齐国国君。齐国当时的时候还是比较穷的,属于蛮夷之地。但姜太公去了以后,因为他善于治国,就开盐业,兴商业,最后把齐国治成了当时最富庶的国家,就相当于现在美国那个地位。
齐国是以临淄为中心,包括现在很多东部的很多地区,那个地方已经不是很落后了,孔子的时候。
因此的话,这里面更多的可能指的是朝鲜或者东北,因为乘桴浮于海嘛。孔子流露出了这种想法以后,就有人就提出疑问了,说那个地方非常的落后闭塞,没有文化,哪里是人住的地方呀?
你到那里去那不是找罪受吗?找苦吃吗?孔子就回答了一句,八个字。这八个字,你应该能够看到圣人的自信,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就是有君子在那里居住,哪里还有什么简陋不简陋之说呢?
那这就提到了关键点了,这里的君子指的是谁啊?
大部分人认为是孔子本人,就是如果我去那个地方以后,以我的才能,我带着弟子们去,对他们施以教化,教以诗书礼乐以养其心,冠裳文物以新其目,那他们的文明程度就提高了,那个地方就不落后啦。
他们能够住上房子,穿上衣服,学习文化知识,知书达礼,那还有什么简陋呢?
这里面就举一个佐证,就像我们前几天一直提到的另外一个圣人王阳明。
王阳明因为得罪了当朝的太监刘瑾,被廷杖三十,差一点被打死,劫后余生被发配到了贵州的龙场。
大家知道,贵州即便是到了明朝的时候,依然是蛮夷之地,就是南蛮子部落,经济不发达,文化比较落后。
他历尽辛苦,终于到了那个地方以后一看,那个地方简直是太落后了,绵延不断的都是群山。当地人烟稀少,有的人也大部分都是说当地这个土话的少数民族,都还基本上没有怎么开化,荒山野岭,瘴气横行。他底下的三个随从都差一点病死在那里。
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修身修心,弄了一个何陋轩,把他住的地方起个名叫“玩易屋”,在那个小屋里边儿钻研《易经》。
结果在他的影响下,当地的土人,包括土司的司长,都把自己的儿子送来让王阳明教,结果龙场,地处那么偏远,却吸引了来自湖南、贵州,很多地方的优秀学子,到他那里去,跟着他学习。
因为王阳明的到来,那个地方反而成了另外一个小文化中心,所以真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啊!
咱这里再说一下华杉讲的,清代大儒刘宝楠的考据,说这里的君子,其实另有其人,指的是谁呢?指的是箕子。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面有个典故,大家了解一下,还是相当不错的。
就是孔子说,箕子住的地方怎么会落后闭塞呢?孔子想渡海到朝鲜去。
大家肯定会疑惑,箕子和朝鲜有什么关系啊?战友们,关系大着呢!
先说说箕子,他是商纣王的叔父,就是叔叔。当时商纣王的时候,朝廷上有三仁,分别是比干,微子和箕子。比干大家都知道,比干因为进谏被商纣王把他的心给挖了,惨死于朝廷。而微子呢,是被周灭商之后,封在了宋国。
孔子先祖也是商朝人,他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的执政,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也可以说是孔子就是微子的后代。
而另一个人是谁啊?是箕子。箕子被封在哪里呢?朝鲜。
他带着商朝的礼仪制度,在朝鲜的北部,和当地的土人建立了一个侯国,史称箕子朝鲜。定都在哪里呢?就是现在的平壤。北朝鲜的国都平壤,就是当时箕子建都的地方。
《后汉书东夷列传》里面记载,箕子施“八条之约”,刘邦是约法三章,他是约法八章。箕子将朝鲜治理的是夜不闭户,淫盗皆绝,成为东方的君子国。
这样说,朝鲜人现在肯定不愿意。朝鲜早就把这段历史给抹了,但事实上朝鲜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
至于这个,我们就不做太多的解说了了。
他们数典忘祖,不承认,那有什么办法,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啊,是无法篡改的!
我们只要知道一个地方简陋不简陋,落后不落后,与这个地方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就好了。只要这个地方有圣人出世,有君子居之,那么再简陋它都不简陋,它都能够改变,由贫穷落后闭塞,变成有文化,兴盛繁荣。
孔子真的是想像箕子一样,去开辟一个新天地,去把自己的抱负施展出来。
但事实上走没走成呢?没有走成,这是一种遗憾。不过也正是因为他没有走成,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教学上,才有了中华文化2500年的传承,甚至会传之万世的那种璀璨,保留下来了,功莫大焉。
说完了孔子,箕子,我们再说说刘禹锡。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说过,我们知道这句话可能不是先通过论语这一章,而是通过刘禹锡知道的。
那么刘禹锡是个什么人呢?他是一个非常有才的人。
在年少的时候,就被称为具有宰相之资。但是呢,他一辈子最高当的官是三品。他就像苏轼一样,苏轼年轻的时候也被皇帝称为宰相之资,结果一生颠沛流离。
刘禹锡曾经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得罪了权贵武元衡,被贬到了湖南常德,呆了13年。就是在这个地方,他写下了《陋室铭》,传之于后世。后来他又回到了京城,又到了玄都观,又写了一首诗。
这首诗是“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名句前度刘郎今又来。
说的是这个时候的玄都观里已经长满了苔藓,桃花落尽,金黄色的菜花遍布亭中,种桃道士,不知道哪里去了,上次来看过的刘郎,刘禹锡又回来了。
种桃道士指的是谁呢?指的是权贵武元衡和当时的皇帝,当时的皇帝也死了。刘郎呢,又回来了!这首诗啊,如果当时唐朝有文字狱的话,刘禹锡恐怕就坐牢了。但是没有,唐朝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
但说的就是刘禹锡,他的心比较大,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受到什么挫折,都能够乐观的去对待,流放十三年没关系,陋室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啊!回来了以后还可以狂一狂,这是题外话。
总起来说,就是君子要有自信,不因外部环境的恶劣就受困了,就觉得只能这样了。
而是以人为本,我是君子,我有这个能力,我有这个才华,让这个地方因我而不同。
有我在的地方就不简陋,这是不是一种文化自信啊?所以我们不要抱怨环境不好,环境是人创造的,自己有责任改变而不是抱怨!
好了,时间也到了。不管这个君子是孔子本人,还是箕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明天早晨我们继续来解读下一章,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如何理解这一章呢?我们明天早上六点半准时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