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讲过这么一句话:问问题时要学会细化,这样回答的人就会比较容易。
比如相亲之前,想从介绍人那里了解对方的信息,千万不要以「你觉得他/她怎么样」这样一个问题直接丢给对方。这样你想让对方回答什么好呢?对方大概会比较笼统的回答你:还不错啊!
那当然咯,自己介绍的人不说不错难道还说不好啊?真不是在找骂么?
所以,在问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大可换成:她/他平时喜欢跟别人聊天吗?如果喜欢对方可能就是比较开朗的人。
或者换成:她/他喜欢看电影还是逛街啊?平时都喜欢怎么打发时间?
诸如此类比较详尽的问题,让人家不能用笼统的回答来模糊你,经过一系列询问之后你对她/ 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然介绍人的话我们只能借鉴,毕竟你见过哪个“媒婆”说自己介绍的对象丑的?
不要凭自己的感觉去揣测别人的话,自己疑惑时就多一句嘴,问一下,让对方觉得你烦总比你把事情搞错来得好,何况,你问问题稍微客气些,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不会被惹恼的吧,毕竟都是想把一个事情做好。
以下是朋友A君和项目对接人的真是对话。
A:活动有谁要来呢?
B:张三
A:他是谁我不认识也.....
B:李四、王五
B:他们一起的
A:后面的两个人我认识,前面的那个不认识。
A君与其他同事都同时都理解为:这场活动张三、李四、王五都要来参加。
于是A君一边心里暗自怀疑着甲方这次这么大方,一次请了三个演员,一边就把资料做好了。
但最后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等到A君这边把相关资料做好了,送给对方审核的时候,才知道这位甲方朋友说这个李四、王五跟张三都在一起演过电视,经常一起出现,也被大家熟知,所以这位甲方拿出李四、王五这两位,只是为了方便A君想起张三是谁。
于是又不得不打回来重做,无形中,A君的工作量就增加了一倍!
我们会发现这其中存在一些交流缺陷,双方可能都是属于“懒惰”型的,如果这位甲方朋友能够多解释几个字,如:张三要来,李四、王五他们经常一起吃饭,想起来了吗?
又或者A君看到这样对话时都疑惑一下,再多问一句:我还是不知道,但是请问他们三个是一起来参加活动吗?我们这边确认了好出相关的资料。
我想这样甲方就不会觉得你啰嗦,因为大家都是为了把这场活动办好,齐心协力相互帮助,作为一个团队来说并不是要求很高的事情。
所以,有时候多问一句、多解释几个字还是很有必要的。
很多人说谈话是一门技巧,技巧也需要实践落实,更多的应该从以往谈话失败的经验中,或者因为交流沟通不顺畅导致了工作量增加的教训中反省,那些话可以简单说,什么时候应当要仔细问,不然知道再多的技巧也不会使用,就等于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