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7点起床,点开罗胖60秒微信语音,当作起床的信号;刷牙的时候,听《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写点心得笔记,储备经济学的知识;7点半,打理仪容,穿上西装,准备出门挤地铁上班。路上,收听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或者吴军的《硅谷来信》,开拓眼界,增长见识。8点半,提着早餐来到公司,把微信公众号的关注文章阅读部分,啃完手上的面包,正式进入上班的状态。中午12点半,再次打开得到,伴随着《熊逸书院》的经典解读,趴在桌面享受1小时的午休。18点下班,听着与上班路上一样的栏目,坐公交回家;19点,浏览10分钟当天的新闻,打开简书,或阅读,或写作,20:30准时出门,到健身房锻炼1个半小时,22:00归家,学习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然后Kindle阅读至24:00,准时睡觉。
当没有呼朋唤友时,普通的一天就这么度过,写下来时,发现字里行间竟然是如此无聊枯燥,甚至自己都忍不住嘲笑一番:够宅的你这混小子。但是,自己却从未察觉这样的生活有何不妥,毕竟,自己眼看着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在进步,身体上的与精神上的,一度我都感觉,健身房与"得到",犹如罂粟般让人上瘾。
这种精神上的愉悦,一直持续到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刷屏的文章,《罗振宇的骗局》。其实只看标题,我就能大概猜到文章的内容,只是,这篇文章火爆的程度,似乎预示着某些"铁证如山"的出现。不可否认,那一瞬间,我是感到恐慌的,要知道,自己可不只一次在朋友圈里安利得到,大多数朋友也知道,我是刘润的粉丝,甚至被朋友戏言“弯了”的男人。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点开了那篇文章。
果不其然,文章开篇就出现了一个"反面典型",我瞬间就能将自己代入到那位作者朋友的身上,甚至于,对于得到的沉迷,我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作者描述的那位朋友,还会打开喜马拉雅,再上上知乎Live,而我,几乎所有的知识付费,都在得到里面。如果作者那位朋友都能被捉典型,我岂不是那种病入膏肓的角色?
"时代变化太快,怕知识落后于他人,害怕未来被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淘汰",这三个金句一出来,我心里又咯噔一下,那不详的预感要灵验了,自己不正是充满了这三种忧虑吗?罗振宇的骗局,似乎正在向我揭开神秘的面纱。
再然后,一个我有点熟悉的论断出现了:你听过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对话发生在博士与司机之间,一开始,博士被司机连番语出惊人给震住了,然后,司机淡淡地总结到:“我知道的只是概念,而博士您知道的,才是知识。”
What?司机与博士的对话?这让我想起自己初中时写的作文:一位伟人说过,要成就伟大,就要付出百倍的勤奋。至于那位“伟人”具体叫什么名字,不好意思,老师您自己查去吧,我也不知道……
好吧,按耐住突然涌起的荒谬感,继续看文章,既然它火了,想必有过人之处,也许瑕不掩瑜,我告诉自己,不能带着立场看这篇文章。
文章继续,由概念引出知识,再由知识探讨源头,原来,罗振宇的骗局,在于把已经存在的知识,经过二道贩子似的加工,卖给像我这样的想快速获得技能的人,没有因材施教,没有引发思考,只是满足了人们虚荣心而已。骗局能够成功,微信们“功不可没”。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呢?作者举了孙子兵法与林彪为例,最终的答案是:有目标地深度学习。
跳着阅读完最后几段,退出朋友圈,放下手机,内心有种啼笑皆非的感觉,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我不知道哪些人会被这篇文章所触动,去转发,也许正像罗胖在直播中回应的,文章说的都是就是事实,至少是部分的事实,就是有人在知识付费中一无所获,感到了被欺骗,就是有人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生活。事实如此,你无法反驳,永远都无法反驳。
但是,以我对自己的了解,对得到上众多朋友的认知,这篇文章,就如同上面司机与博士的例子一样,过于牵强附会,也过于吹毛求疵了。
其一,罗胖是个商人,从得到诞生之前,他就一直这么标榜自己,我也是这么看待得到的。二道贩子就是骗子?这顶帽子未免太大。而且,即便原料一样,只要提供了附加价值,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就有获得利润的空间,如果这也算骗局,那苹果将从中国工厂制造的手机,加价千百倍卖给中国消费者,又是什么行为呢?
其二,学习需要体系化,得到标榜的碎片化学习,目的是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深度系统的板块学习,这个说法,我在不下三个订阅栏目里听到过不下五次,与作者提倡的深度学习,其实是一致的,不知作者在写下文字之前,曾经用多少时间亲身体会过被其嗤之以鼻的所谓知识付费栏目?
其三,学习这么多,为什么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论断,未免言之过早,知识付费的热潮,兴起不足两年,何来一生之说?再者说,比较需要在同一层面。以我自己举例,在得到出现之前,追剧,玩游戏,抽烟喝酒,一样不落,而在接触得到之后,哪怕只是“感觉自己在学习”,内心得到安宁与希望,难道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至于花几千块钱投入于知识付费,就能保证在金钱上得到十倍千倍的回报,这种生意,怕早就被财阀富豪垄断起来了,如同古时的科举,哪轮到我们这些知识焦虑的青年肆无忌惮地摘低垂果实呢?
我想,如果文章的作者去欧洲旅游,也许会在教堂的十字架前,向虔诚祈祷的信徒发问:你一生信奉基督教,请问真的见到上帝了吗?信徒微笑着摇摇头,作者哈哈大笑,思如泉涌,大笔一挥,只见白纸上出现一个偌大的标题:《上帝的骗局》。
最难以反驳的结论,并非上帝这种不可视的存在,而是幸存者偏见。二战时期,美国军队研究战机的改善方法,他们发现,从战场上回来的战机之中,最多伤痕的,是机翼和机尾部位,于是,美军得出结论,对机翼和机尾进行加固,就能有效提升战机的安全系数。但是,他们得出的结论,建立在成功返航的战机上面,而那些因驾驶舱损坏而被击落在战场上战机,却永远无法被搜集研究,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见。
罗振宇的骗局也好,对日更族的批判也罢,甚至那句熟悉的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我看来,都是范了幸存者偏见的毛病,以部分的事实为依据,以偏概全,对某个事物进行全面的批判,这种看似有理有据,观点独到的见解,很容易引起吃瓜群众的跟风附和。
对我们而言,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你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对未来的规划是如何,如果你只是想锻炼写作能力,积累经验,甚至以日更逼迫自己从不良习惯之中脱离出来,培养写作习惯,那么,其实大部分批判日更文质量不佳的文章,都与你的目标没有半毛钱关系,正如罗胖所言,《罗振宇的骗局》说得都对,只是,那些认为对的人,不是我们的目标客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