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习惯性地点开豆瓣查看影片信息。当我看到一众92、93年的新人霸占了演员名单的时候,我仿佛又一次被点醒: 嘿,你的少女时代早就过去了。
有人说,跟同龄人在一起,你是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的,只有看到后辈们的变化时,你才能感受到,岁月在你身上刻下了怎样的痕迹。公交车上让座,七八岁的孩子会毕恭毕敬地对你说“谢谢阿姨”,那“嘟嘟”两声的学生卡,成为了一去不返的记忆。又譬如九月份刚毕业进学校当老师的我,每次听到学生们喊”老师好“的时候总会觉得别扭,“学生”的身份似乎还未能从我充满着留恋的躯体中脱离出去。而我和95后们时而相融不了的想法和话题,又实实在在地不断提醒着我彼此身份的不同。
年少时候的梦想都是晶莹纯粹的,笑和泪都是发自肺腑的,有为了喜欢的东西义无反顾去追求的决心,也有阴霾过后立刻能雨过天晴的元气。少女心并不只是为了偶像或男神尖叫犯花痴的放肆和闹腾,而是独属于那个年纪的为自由为理想一往无前的勇气。就像学生时代的林真心,可以在校庆典礼上毫不畏惧地站出来,成为学生起义的带头人,而成年后的她,面对老板却只能唯唯诺诺地忍气吞声。那颗少女心,到底是什么时候丢掉的呢?是初恋破碎的时候?是面试屡次失利的时候?还是被生活的沉重和苦涩迷蒙了双眼的时候?
《我的少女时代》走的是台湾电影人最得心应手的校园小清新路线,女主角细看之下有《那些年》中沈佳宜的影子,却被设定成了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路人少女”。她的一举一动,是所有少女青春时代的缩影:在课桌上粘满偶像的贴纸,小鹿乱撞地偷看球场上叱咤风云的校草,留恋书店里眼花缭乱的小说读本,把麦当劳当成自习室抄笔记写作业等等。她带着反光的瓶底镜片,留着毛躁的中分短发,单纯、木讷,却有着一尘不染的天真和善良。谁不曾有过那样的时刻呢?因为喜欢的人的一个眼神就拥有了全世界一般的欣喜;因为无意中一句误解伤人的话语自尊心被无声地碾成粉碎的疼痛;和因为自己的年少无知和后知后觉而与一个本应完美的结局擦身而过的悔恨。
电影中的林真心是平凡的,却又是幸运的:和我们一样有着少女心的编剧在她身上投射了我们青春时代曾苦苦幻想却多半实现不了的童话般剧情:同时被“校草”和“校霸”爱上,在校庆日上成为反抗强权教育的英雄,从土得掉渣的学弱少女变成了在溜冰场溜一百圈都不再会摔倒的坚强女孩。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她错过了一场尚未开始就戛然而止的初恋,以及还未来得及道别就已上演的别离。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林真心”,在每个对现实灰心沮丧的日子里,她就会跳出来呼唤记忆里的那个“徐太宇”。最好的人往往无法出现在最恰当的时间,但也只有在那个特定的时间里,他或她的存在对你来说才是独一无二且终生难忘的。所以那些能把你们牵连在一起的一点一滴的痕迹:钥匙扣、卡带、同学录……就算泛了黄,褪了色,你依旧固执地把它们留在身边。无意间的触碰,电光火石之间你仿佛穿越回到过去,我们还是那个尚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的自己,每天在学习和玩乐之间纠结,在家长和老师的夹缝中艰难求生。我们恣意地享受着青春的酸涩和甜美,把自己幻想成纯爱小说的主人公,貌似老成地对人生哲理侃侃而谈,却忘了自己还是如一张白纸一般的小屁孩。 如今,所有在青春里奔跑碰撞出的伤疤都早已结痂褪去,稚嫩和傻气也都在岁月的打磨中悄无声息地消失,我们画上精致的妆容,穿上得体的套装,面对镜头会不停调整角度让自己显脸小,但每次看到以前笑得没心没肺“中二”得要命的照片,我依然觉得那时候的我才是最阳光的。
还是说回电影吧。有人说对一部青春片最大的褒扬就是:“哎哟我去,编剧是怎么知道我的事情的?!”从这个标准衡量,《我的少女时代》应该算是值回票价了。导演真的是用心良苦,明明可以让男女主角继续扮演十年后的自己的,却偏要邀请言承旭和陈乔恩来客串,简直太体贴我们这帮80末90初的老小孩了。我还记得表哥给我听的第一盒卡带就是《陪你去看流星雨》,堂姐为了看《流星花园》总是在奶奶家跟我抢频道,放学以后女生们一拥而出去买F4的手机挂链,这些记忆清晰到让我感觉十二、三年的时间不过是弹指一挥。稍微长大一些的初中时代,每次不想做暑假作业了就会打开安徽卫视看一天连播十集的《王子变青蛙》,跟那时的叶天瑜比起来,现在的陈乔恩有气质多了。这两部现象级的电视剧见证了一个偶像剧的时代,也让电影中两个人的重逢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
这也是我理想中青春时代的最好结局。两个彼此相爱的人久别重逢,没有中间的争吵和冷战、柴米和油盐、误解和纠结,但是一声“好久不见”,就能把相隔十几年的时光缩短成短短几米的距离,让一切青春的心结在带泪的笑容里溶解。不过我想多数人是没有那份等回初恋的幸运的,电影散场,梦醒时分,我们还有做不完的工作,谈不完的业务,还要马不停蹄地奔赴未来的征程。但至少,我们又找到了那颗遗失已久的少女心,赴了一场与青春的约会,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