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篇文章在网上很火。河北女孩王心仪以707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家庭贫困的她写文《感谢贫穷》,感动无数网友……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
她家到底有多穷?姥姥得了乳腺癌,因为没钱医治,抱憾而终。妈妈身体不好,姥爷不能自理,她还有两个弟弟,一家六口人,生活开支全靠她爸爸种地,打零工来喂饱。在如今人手一部智能机的时代,她家还在用着那种老年机……
可以说,命运给了她一个更低的起点,而在逆境里,她触底反弹,完成一个关于绝地反击的故事。我很佩服她,但是若说她今日的成绩是“贫穷”带来的,那我是真的完全不认可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人生七年》?由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拍的纪录片。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上层社会。
在纪录片中,家庭生活优渥的孩子,他们就读最好的学校,学习不同的语言,视野远比其他人丰富。所以很多年以后富人的孩子依旧富裕,穷人的孩子依然贫穷。虽然尼克是出身贫寒考上了牛津大学物理系,命运的手掌也只有这一条漏网之鱼。
寒门贵子的例子不是没有,然而更多的是贫困限制了梦想和成才的机会。肯定一个人面临贫穷仍然不屑奋斗是对的,但是把贫穷和苦难作为值得歌颂的对象就真的是一碗毒鸡汤。这就好比逆境中人可以成长和逆境中有利于人的成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夏洛蒂在《简爱》里面说:贫穷在成年人心目中,是可怕的;在孩子的心目中,那就更可怕。对于辛勤劳动,受人尊敬的贫穷,他们不大能理解;他们把贫穷这个字眼儿只跟破破烂烂的衣服,不够吃的食物,没生火的炉子,粗暴的态度和卑劣的习性联系在一起。
所以贫穷就是贫穷,是一种无奈的苦难。也许贫穷在某一方面确实激励了你奋斗,但是你后来的成就应该是你奋斗的成果,而不是贫穷的现状。我们努力是为了摆脱贫穷,而不是歌颂。你应该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在逆境不断拼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