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上《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这个课题刚好是2020年市技能赛决赛的片段教学题目。当时拿到这个课题,脑子一片空白。平时上课的方法就是按课本中的顺序,先把物理变化的五个例子分析完,得出物理变化的概念,再演示化学变化的例子,得出化学变化的概念,而镁条燃烧实验是重点作为引出化学变化概念的例子。但是比赛现场没有镁条,我就慌乱了。不过现场准备了氧化铜、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大理石、碳酸钠粉末、碳酸钠溶液等,我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选择了几种试剂,作为验证化学变化的实验。但是在比赛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这种教学流程,并不理想。比赛后,与师傅进行沟通交流,这次的新课就有了更好的呈现。
第一,通过火柴折断和火柴燃烧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物质变化的区别,学生很快能发现,火柴折断仍然是火柴,火柴燃烧后变成新物质,它们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从而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接下来通过课本中的实例进一步巩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同时我也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经验举例,学生的例子很多,比如轮胎爆炸、气球爆炸、煤气罐爆炸、灯泡发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更是宝贵的课堂生成,最后,我再总结给出几个实例,这样学生对概念就有了比较充分的理解。第一课时最后一点时间,我把课本中的这张图拿出来,让学生先思考判断,然后再随机抽取学生来解释,不仅要知道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更要能解释为什么是这种变化。(我清楚记得以往的教学中,我会让全班马上一起回答,看似大家都会了,但是缺乏去思考变化的本质。)
第二课时是物质的性质,利用蜡烛折断和蜡烛燃烧来回顾物质的变化,从变化中推出物质的性质,从而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总结物理性质的内容后,我马上拿着手上的粉笔让大家描述它的物理性质,加深对物理性质的理解。而在化学性质这边,我举了穿金戴银而不是穿铁戴铜,来帮助学生理解“稳定性”,再结合上面那张图进一步巩固对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整个流程下来,学生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化学性质探究部分,我们以金属镁为例,跟学生一起经历科学探究的历程,相对比课文中的铜片加热实验,更加浅显易懂。
这两节课经过整合和实践,更加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