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漫话东平王

公元1129年,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跟随“衣冠南渡”的茫茫人群,路过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乌江边,有感而发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历史名句。

南宋初期兵慌马乱,寻常百姓的感触今人实难体会,但通过当初满含情感的诗词我们总还能窥见一斑。乱世中,我们所知的名字还有陆游、辛弃疾、林升、张元千、陈亮等等——还有那位被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岳飞,他虽然不是文人,但一首《满江红》也足以永世流传了。

李清照为南宋朝廷的软弱感到义愤,一介女流也只能是发发牢骚,很快她就安居金华终日歌酒,“惊起一滩鸥鹭”了。不过千千万万的南迁百姓却没法释怀,时刻盼望着能带他们重返故土的英雄出现。人们相信,那些曾护佑中华的神灵必定会降生人间,再造传奇的。

百姓的精神诉求是单纯的:首先是国家能够抵挡金兵南犯,其次是再图光复。翻看历史,他们知道此时尤其需要唐朝张巡式的英雄。

张巡,被后世称作东平王,也是唐朝凌烟阁中一位悲壮的护国功臣。安史之乱期间,他拒不投降叛军,凭区区两万余众苦守雍丘、睢阳,保证了大唐赋税来源江淮地区不陷落于叛军,为朝廷平叛争取了宝贵时间和经济保障。

南宋百姓们相信,英雄都是天上的星宿或神灵下凡护佑百姓的,而英雄需要涅槃重生。

临安太阳镇的“五凤朝阳”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年林升的《题临安邸》是今天学生教材中的作品。只不过经历900年后,他诗里杭州今天还是杭州,而南宋的临安只能从杭州市临安区找到一些影子。

临安区有个镇叫太阳镇,山清水秀,是个很好的旅游度假地。小小太阳镇还拥有两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与张巡有关的东平王庙会,另一个是被称作“五凤朝阳”的灯舞。

在中华文化中,麒麟与凤凰皆为神物,麒麟为鳞虫之帝,凤凰为羽虫之王。凤凰还被认为是不死之鸟,可浴火重生,而天宇中最热烈的火又莫过于太阳。南宋时,来自北方的先民定居此地时,他们发现此处山灵水秀,周边五座山恰形似五只飞翔的凤凰共同朝向此地,“太阳”得名也就由此而来。

因为“地分九州,天作五方”,所以古人说“凤具五相”,《小学绀珠》卷十记载:"赤者凤、黄者鹓鶵、青者鸾、紫者鸑鷟,白者鹄。"这五凤分别是东西南北中五方天宇中的王者,承载着安定与繁荣的期望。

山能如凤,只因心中盼凤。当初南宋百姓们热切盼望更多如张巡这样的英雄能涅槃下凡,护国佑民,所以人们就地建起了一座东平王庙,四时祭拜,渴望神灵垂青。后来抗金的岳飞、韩世忠等这些忠臣良将是不是“神仙附体”我们无从知晓,不过久而久之,东平王庙会以及庙会保留节目“五凤朝阳”灯舞倒成了本地传统文化的标签。

那些文武双全的英雄

开篇我们提到过岳武穆写《满江红》,作为一名武将,我们很难把他归入文化人一类。《说岳全传》有岳飞枪挑小梁王欲夺武状元的桥段,想必岳鹏举天资聪慧,基本文化素养还是有的。加上有个能断文识字在儿子背上刻字的“英雄母亲”,岳飞能写出慷慨激昂的词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名字中占个“鹏”,所以后世传说岳飞是佛祖灵山上的金翅大鹏转世,也算是与涅槃的凤凰有所关联吧。

岳飞是能文的武将,而数百年来在临安东平王庙里供奉的张巡,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武俱秀之才。虽然后世人们乐意把东平王塑造成一位披坚执锐、威风凛凛的将军形象,但事实上他是正儿八经的儒生。

张巡生于公元709年,柳宗元说他祖籍蒲州河东解镇,是生于河东后迁居南阳的。我们知道,柳宗元也被叫作柳河东,他生活的年代距离张巡也就几十年,所以作为老乡,他的话应该是可信的。如果张巡真是河东人,那还真有点巧,历史上另一位文武兼备的忠义大将关云长也是那个地方的。

安史之乱前正值唐朝的鼎盛时期,历史上叫作“开元盛世”。张巡早年饱读群书,并且考中了开元年间(公元741年)的进士。在古代,考取进士就意味着登了皇榜,必须拥有顶级学问才行。张巡同时代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未能考取进士,我们所熟知的人物中,张巡的山西老乡白居易倒是算一个真进士。所以,没有安史之乱的话,张巡的人设形象是可想而知的。

早年的张巡是一介书生,确切说是看过一些兵书的书生。32岁进士及第后,因为有些书生意气,其在官场并不如意。由于不愿奉承巴结权贵,张巡先后只做得了清河及真源(河南鹿邑)县令而已。然而儒家“当仁不让”的价值观和安史之乱的机遇,却把这位原本碌碌无名的小县令推上了历史潮头,造就了名垂青史的英烈。

儒生的倔强

《论语》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孔圣人的学生子张问老师关于“仁”的问题,孔子回他:做到恭敬、宽厚、诚信、勤勉、不苛刻就好,并且说“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在实际做事时要记住这些原则,即便是面对老师也不必屈从。

公元755年12月,地方藩镇势力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也许是因为太平日子过得太久,唐朝的军队很快便溃逃千里。从安禄山的根据地范阳(北京)到东都洛阳,沿途州县的官员要么望风而逃,要么就地俯首投降,致使叛乱大军很快便兵叩潼关,进而攻破长安。

在沿途俯首称臣的唐朝官员中,就包括张巡的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杨万石原本命令张巡开城投降恭迎叛军,但张巡愤然拒绝并带领本地军民坚决抵抗,由此拉开了雍丘、睢阳(今河南商丘)保卫战的序幕。

睢阳是进入江淮腹地的门户,叛军若攻占睢阳便可长驱直入,饮马江南。在这个战略要地上,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后世追谥“双忠”)的守城条件是极其恶劣的,非但孤立无援,甚至附近唐朝军队之间还有政治算计而拒绝予以策应。

守城过程曲折壮烈我们不作赘述,按《新唐书》载,两年里张巡和他的属下历“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卒十余万”。后期因叛军长期围城引发粮食危机,痛苦抉择后,张巡带头“烹人饲兵”继续战斗,力图待到朝廷援军到来。然而“双忠”直到兵败城破,也没等来援军,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张巡和许远这两位护国忠臣牺牲在了胜利的黎明前——他们双双被杀后仅三天,唐朝大军就收复了睢阳。

千古争议:东平王的功过

张巡、许远苦守睢阳,如果从单纯守城池角度出发,无疑是失败而悲壮的。但从整个唐朝平叛的战局来看,其意义却非常重大——睢阳战场在东部地区牵制了二十多万意图南下的叛军,既保全了唐朝的财政主要来源江淮地区,也为唐肃宗整军平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从战略层面看,守睢阳不但是成功的,而且意义深远,甚至可以说奠定了大唐后150年的国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张巡被唐宣宗列入凌烟阁,谥为“忠烈侯”、“东平王”。

孔夫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弟子曾参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张巡作为儒生,其为国守城的壮举自然见了忠。但为了守睢阳,他的做法也有不小的争议,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在城内无粮的情况下,带头“杀妾饲士”,进而在睢阳城内发生了将士“烹人”的事。

《新唐书》的《张巡列传》记载,公元757年下半年大概5个月里:“……巡士多饿死,存着皆痍伤气乏……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叛者。城破,遣民止四百而已……”可以说惨烈到难以想象。

关于这件事如何定性,据说当时在朝廷内部也引起不少争议。一方认为,无论如何杀百姓而食太过有违伦理道德;另一方则认为,这是特殊情形下的事件,其情可原,加上守睢阳意义重大,当彰其功,赦其过。最终,朝廷斟酌后采纳了后者的看法。

如果抛开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和当时的历史环境,只是从道德层面评论张巡吃人显然是不会有结果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这里试着探讨一番。

食人之殇

安史之乱前张巡是县令,许远是太守,他们都是大唐的地方官。千百年来,人们赞颂一位官员通常会说他“爱民如子”,是一方父母官。在民间,逢灾荒之年,民不聊生到极致的时候,即便是亲生父母也难免做“易子而食”的艰难抉择。如果把这两个成语结合起来看,似乎张巡当初的决定也算可以理解。

明末清初有一位思想家叫王夫之,他对张巡的批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认为,情况再艰难也没有理由杀百姓充军粮,如果照顾个人人格,大可以自杀殉国以免城内百姓涂炭,这并不影响自己尽忠的名誉。在他看来,张巡和许远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属下和百姓,让他们付出没必要的代价。

这样的看法有问题吗?乍一看好像没有问题,但细细品又感觉哪儿不对。

首先一个是敌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安史之乱的发生并不是完全是偶然的。盛唐时期的国家政策是包容和开放的,所谓万国来朝就是指这个时候。一方面唐朝在版图内大量吸纳安置周边少数民族,其中就包括安禄山的根据地范阳、辽西等地;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人才也很多得到重,比较有名的如哥舒翰、高仙芝以及发动叛乱的安禄山、史思明等就属此类。

在这种情况下,边疆地带归附不久的其它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本就不高,加上安禄山的政治野心,发动叛乱也就具备了基础条件。事实上,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中汉族人只是少数,叛军对陷落地区的唐朝百姓可以说残酷至极。以长安为例:叛军攻入后,对长安城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洗劫,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兵祸之前长安城人口多达90万,而唐军收复长安时已然十室九空,百姓仅剩数千人。

返回到张巡、许远奋战的雍丘、睢阳战场——从公元755年末到双忠殉国的757年末,张巡抵抗叛军的时间累积两年左右,发生叛军围城断粮以及张巡下令烹人饲士是757年下半年的事情。这之前,张巡几番兵不厌诈,让叛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再有张巡曾怒骂带领叛军攻城的唐朝叛臣尹子琦。很难想象,如果张巡、许远像王夫之说的那样只是自己尽忠的话,睢阳百姓的遭遇能好到哪里去。更重要的是,前后半年时间里叛军若一路南下到江淮腹地,又会掠杀多少百姓?

即便我们不谈为朝廷尽忠的职责,单单从百姓的生命和财产这笔账来算,王夫之的主张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张巡和许远都是饱读诗书的儒家弟子,岂能不懂道德伦理?他们一个杀妾,一个杀仆童以资军粮,其实乃是大义之举,因为他们所做所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和敌人死磕到底!只有这样才上对得起朝廷,下对得起一年多以来支持他们而牺牲的下属和百姓,也不负自己的信仰。中国古代儒生内心的这份刚强,说是民族精神脊梁毫不为过。

以一抵百——献身作羹带来精神加成

睢阳城里死在自己人手上并被烹作羹的百姓当然是无辜的,但《新唐书》也写了这样一个细节:“人知将死而莫有叛者”,意思是睢阳城里军民高度齐心,就连即将被杀了吃掉的人明知道自己要死,也心甘情愿不闹事。归根结底,其一大家知道无论战、降都肯定一死,与其让叛军杀死,不如死在自己人手上,也算为国家做一点贡献;其二大家一起同仇敌忾已经一年多了,从心底里来说军民已如同亲人,铁板一块。

如果睢阳城内被吃掉的三万百姓本身都无怨无悔,那么谁还有资格去批评为国捐躯的张巡、许远呢?至于寻常人讲的那些苟且偷生的道理,成为叛臣贼子的同僚尹子琦早就在劝降时给张巡讲过了,而且比许多人劝的更在情在理。只是所谓的情理在“双忠”所持的大忠大义面前显然是无力的。

在睢阳城被吃掉的百姓中,首先是女人,其次是老人和孩子,吃掉他们尸身的将士起初心情也是复杂的。在张巡杀了自己爱妾强令部下吃掉她时,很多人是哭着咽下的。在后续的战斗中,这样的士卒真正做到了以一当十,因为他们早就不把自己当活人了。这些人心里明白,自己原本存在的价值就是保卫国家,保护女人、老人和孩子。当一切都保不住,尤其是应受保护的人都甘愿被杀敌的将士吃掉时,士卒们拿起刀枪的精神必然坚不可摧。说到这里,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何当初睢阳城能坚守两年不破了。

张巡和许远都是进士出身,论讲伦理道德恐怕一般人还不是对手。那么他们手刃家人、仆从,带头吃人的时候没有纠结过吗?当然是有的。用张巡的话说“我恨不得割我自己的肉让大家吃,又怎么会不舍得牺牲自己的妾呢?”此时,国家民族大义于个人小家来说是有些残酷,甚至不近人情的。那么吃人这件事有没有更多道义上的支撑呢?同为进士,满腹经纶的张巡和许远也并非找不到让自己稍微释然的溯源。

腹葬循古:最原始的收殓礼仪

从春秋时期的孔夫子开始起,儒家对于丧葬的礼仪就十分重视。其原因是在涉及丧葬的场合,人们的感情真实而强烈,往往这样情景之下是最符合现场教化预期的。在儒家经典中有一种提法叫作“礼失求诸野”,从其精神内涵可以理解为:礼的形成是有传承的,当我们困惑于“礼”的真相时,就从人们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上找答案。那么原始的丧葬又是怎样处理亲人的肉身呢?

《葬经》上有解释:“葬者,藏也”。也就是说,丧葬原本的真义是藏,是保护、保存。人类存在的百万年来,围绕“保存”而产生的丧葬文化中,对族人尸身的处理方式蕴含了太多哲学、感情、想象、世界观等因素。这其中最原始的理念是:逝去的人应该和活着的人在一起,并且该理念已经在许多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实。此外,中国古代也有子孙住墓地丁忧守孝的传统,也是这一理念的延续——当然,这扯的有点远了。

我们熟知的古人丧葬做法有土葬、火葬、水葬、树葬、天葬等等,其中尚有另一种是听起来有些令人不舒服的,那就是腹葬。顾名思义,就是将故去的人分而食之。此种葬法理念与西藏的天葬相近,在非洲中部的贝拉尔族和巴西的土巴厘人中至今仍有存在;在我国的苗族传说中也有类似内容,要知道苗族可是和汉族有共同历史的少数民族。人类先民们的这些做法张巡和许远大抵是有所知晓的,只不过他们所面对的是一群还活着的将死之人罢了。

还有一点是大家需要注意的,即《新唐书》是宋朝欧阳修等人编写的,成书时安史之乱已过去近300年了,史料和史实之间也定然存有出入。比如,书中曾记张巡在杀妾时,属下多有饿死,就算是没饿死的也有气无力了。试想,如果守城的将士都有饿死的情况了,那百姓又会是什么境况呢?要吃人的话,又何须用“杀”这个动作呢?有很大可能是,所谓的“杀”只是一个分尸的动作形式罢了。之所以要突出张巡“杀”妾,应该有史家彰显东平王形象的情感成份。

了不起的“三夫人”

传说东平王张巡的爱妾姓霍,她是自刎献身的。这可能是后人的文饰,也可能是当时的真相。如果是后者,那决然要为这位伟大的女性点赞!想象一下,既然她是张巡的爱妾,张巡本身又是这样一个不屈的人格,那她必然会认同张巡,大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情况下霍姬从容自刎也不无可能。

安史之乱后,朝廷为张巡、许远在睢阳建祠并且各封其妻、荫其子,而陪东平王张巡在九泉之下的恰是这位被后世称作“三夫人”的霍姬。后来“双忠”被封了神,如“东岳押案”、“阴司都统使”等,清朝的乾隆皇帝则封张巡为“显佑安澜之神”,随着双忠信仰在华夏大地延绵传承,人们也并未忘记这位可敬的女子。

在福建厦门集美区灌口镇,就保存了供奉这位“王姬娘娘”(因为身份是妾,所以不能称王妃)的庙祠,而且不止一处,分别名曰“山峰宫”和“瑞塘宫”;江西鄱阳的张王庙也是如此。“山峰宫”的对联是这样写的:“舍生殉国事,忠贞兼节烈;救世显神功,巾帼胜须眉”。让人不禁感慨,生死存亡关头,中华女性的气魄与奋勇杀敌的战士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人没有忘记“王姬娘娘”的伟大,已封神广享人间香火的东平王似乎也放不下自己的这位爱妾。前文我们提到过临安太阳镇的东平王庙,清朝时就发生过一起被当地百姓称作“神婚”的事情。

跨越千年时空的情缘:东平王成了临安姑爷

太阳镇“神婚”故事传说是这样的:东平王庙香火旺盛,太阳镇周边的界头村有一女子前来上香,见东平王圣像威风凛凛且透着文雅俊秀之气,随口便与同伴说道:“我要是以后能嫁个这样的郎君就好了”。孰不知一语成谶,就在她上完香走出殿门之际,房檐上掉下来一片瓦正中天灵盖,姑娘很快便香消玉殒了。

按说这是一件碰巧而不幸的事,但十里八乡的老人们在听完姑娘同伴讲述后认为,这是东平王显灵,被带走的正是转世投胎的“三夫人”。于是乎,乡亲们索性丧事喜办,抬着张巡神像和姑娘的棺材沿街吹吹打打,为东平王办了一场喜庆的“神婚”。从此,东平王庙中也就有了本地的“东平王娘娘”,太阳镇的乡亲们也都成了东平王的“亲戚”。因神婚当天是农历的十月二十四,此后太阳镇的东平王庙会就改成了这个日子,一直传承至今。

东平王成了临安太阳镇的“姑爷”,太阳庙会(即东平王庙会)的内容也丰富有趣了起来。为期三天的庙会前两天叫作“抬菩萨”,东平王夫妇神像出庙巡游路线也是固定的:第一天是东平王娘娘回娘家,第二天则是去东平王娘娘的姥姥家,最后一天才是回庙活动。神像巡游过程中,沿途老百姓会争相从娘娘座撵上扯点红绸布下来,他们认为这样能沾到东平王夫妇的神气,保佑全家健康吉祥。

中国大江南北所有庙会的核心主题是一致的,那就是“酬神娱人”。太阳庙会也是如此,人们在祭祀缅怀张巡、平王娘娘的同时,也加入了许多娱乐和商贸的成分,这就是从古至今所谓的“左祖右社”、“前庙后市”的原因。从太阳庙会抬菩萨的过程来看,这是典型的春节走亲拜年路线,不难推想太阳庙会最初应该是春节期间举办的,庙会上的保留节目五凤朝阳灯舞也可以佐证这一点。众所周知,社火庙会很多都是在元宵节期间举办的,而元宵节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灯会。

拥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庙会原本就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沉积,只有细细品读历史才能深解其中的特色。如临安太阳庙会,就是东平王张巡搭台,东平王娘娘做主角庙会,这其中的人文情怀是饱满而丰富的。

值得细品的东平王封神名号

东平王张巡的封号耐人寻味,因为安史之乱中做出的贡献,张巡被朝廷先后追封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通真三太子”、“司马圣王”、“文武尊王”以及本文中的“东平王”。从被封“邓国公”来看,张巡的身世确实与河南邓州有关系,而“文武尊王”则是对他优秀才干和忠义的肯定,“东平王”则是因为他和许远独立支撑了唐朝平叛的东部战局。

张巡的神号也同样有意思:在宋朝,人们奉张巡为“东岳押案”,是为冥界阴神,大概是因为张巡在战场上能秉持正义,明辨是非,克敌惩奸;到了清朝,人们已经将泰山庙里的东岳大帝视为当年东平王张巡的附身之神——东岳大帝据封神演义的说法是助武王伐纣的武成王黄飞虎,也是识大义、忠孝两全的功臣。乾隆和嘉庆皇帝则先后封张巡为“显佑安澜之神”,属于水神。两位皇帝的意思大概是张巡当年力保江淮不失,太平盛世下就保佑让长江淮河少一些水患造福百姓吧!在中国的阴阳理论中,水是至阴之物,作为水神的张巡倒是也暗合了他此前冥界阴神的身份。

笔者写在文末的话

东平王张巡是一位真正注解“杀身成仁”的历史英雄,随他而去的东平王娘娘献身作羹,更是可歌可泣;“双忠”的另一位英雄睢阳太守许远,则是一位真正的杭州人。临安太阳镇的东平王的庙会、五凤朝阳等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数百年,是临安乃至杭州的历史文化名片之一,弥足珍贵。

然而,历史大潮滚滚总是留有遗憾,太阳镇原本的东平王庙已荡然无存,昔日的东平王及东平娘娘的神像如今只落得寄居他人檐下的境地,留给人们的只有以往庙宇寥寥百余字的描述。悲怆怀古之余,幸有本地若干仁人、名仕近年来欲重修东平王庙,笔者也发心愿参与其中,若有志同道合能以善举助力的朋友,也可回复交流——东平存遗志,不负我中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684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14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214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8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96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6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7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9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346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4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66评论 1 33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2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1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7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01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