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撇一捺,鼎立于天地之间。所谓天地表面不过是一颗46亿岁的行星,可它规定了一套残酷而不可逆的生存法则;所谓人外表也只是会说话和制造工具的动物,但他们的内在无比深邃,似宇宙般浩瀚。
这两个表里不一的东西历经变迁,依然互相包容着对方直至今日。天地扮演过天灾、疾病、神明,好似权威的存在;而人靠着智力与毅力一次次挑战权威,我们盗来圣火、燃起蒸汽,用科技力量武装自己,自诩为万物主宰。
人敬畏天地也探索天地,所以对世界的研究从地球方圆到宇宙起止一刻不停。有时累了倦了,我们也会想起自己——人是什么?人可以是劳动实践,一穗小麦;也是社会关系,雇主职员。可这些好像都毕竟表面,毕竟人的内心才是最不可测,心理学先驱弗洛伊德曾阐述过人有三种层次的意识和五个人格形成时期。当然这些专业性太强,不易懂。碰巧最近有幸听了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课程,里面对人性剖析的角度很有意思:
当我们尝试了解一个人时,第一接触到的是他的表面特征,例如颜值、角色、财富等等,仅靠这些信息并不足以帮我们认识他。或许你可以靠慢慢接触来了解他,可是你都不知道抛出一个怎样的问题会让这个陌生人买账。那要怎么样判断一个陌生人的真正特质呢?梁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内心边界”
这个概念可以一分为二,“内心”代表一个人的存在感;而“边界”是他所无法克服的恐惧。
动物们的存在感比较简单,有个好的环境能成长繁殖,也就满意了开心了。但人对存在感的要求各有不同:有人需要父母陪伴,当窗外寒风凛冽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他就能认可自己的存在;亦有人不会满足于此,他渴望攀上高位,得到社会更大的认可。人在得不到存在感时一定是不开心的,就像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在班级里哗众取宠的人、在未知事物前也要大侃特侃的人、每天在朋友圈晒“幸福”的人,在他们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的便是“边界外的恐惧。”倘若一个女人喜欢购买化妆品或名牌服饰,一方面她希望自己的美丽可以得到认可,一方面她也在害怕时间会流逝掉她的青春。
由此可见“内心边界”是可以左右人的情绪的。当一个人的内心存在感被满足,他就会愉悦,在边界的恐惧被侵犯到时,他也会害怕。而情绪在我们的为人处事中是个重要因素,举个例子;有一个年轻人打算创业,如果他总向你说他对未来的构景、他所能获得的收益,那么这说明他在向你索取存在感,同时因此他的内心得到了扩张;反之如果他唯唯诺诺,一直计较成本与后果,变得焦虑和恐惧,那么他大概没能突破自己的边界。前者不敢说一定会成功,但后者可能连去做的勇气都还没有。
这个概念可以帮你了解别人,同时也可以帮你提升自己。我认为每个乐观向上的人都该努力拓宽自己的内心边界,让自己的存在更有意义。不要困在其中,人人都有惧怕的东西,可每当你击破一处,你的内心也会更强更大。所以做好突破的准备,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