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内向的人」,大部分人脑中浮现的画面通常是这样的:
公司团建他好像从来不参加;
隔壁桌好安静啊,两个人坐在那里吃饭也不聊天,感觉没人一样;
午休的时候经常看他一个人散步,他好像总是独来独往;
内向的人是不是很自卑啊?他好像对自己不是很有信心的样子;
他不太理人,感觉有点傲慢;
......
这些状况无一例外都出现在内向者身上,以至于我们觉得它们和内向者联系在一起简直太正常了。
内向这种说法,由瑞士心理学家Carl Gustav Jung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于1921年第一次提出,他依据心理倾向把人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这两个词是他发明的。
造成这两种完全相反的人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作家玛蒂·莱利在《内向者优势》一书里归纳了两方面原因:
精力的来源不同
精力消耗与恢复的速度不同
内向者的精力主要来源于内部世界,像是:思想、情绪、注意力、感知等,当外部刺激较多时,比如:交流、人群、环境变化、多任务同时进行等,内向者不得不打起12分精神去应对。
与此同时,内向者的脑内活动非常丰富,外部的每一个微小刺激,都要经过内向者脑力扫描、评估、过滤,外部刺激越多、脑力活动越频繁、调用的精力越多。
这样一来,会造成什么局面呢?
--内向者的精力消耗太快、恢复较慢。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是「保存精力」的高手,否则,内在世界就无法正常运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大部分内向者更安静的原因。
外向者的精力主要来源于外部世界,像是:与人交谈、参加活动、场景切换、多任务场景等,当内部刺激较多时,比如:一整天宅在家、阅读、写作、思考等,他们会感到无聊、提不起精神。
与内向者恰恰相反,他们的表情、语言、肢体方面非常活跃,当然,同时内部世界也在消耗一些精力,但相比起来,外向者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外在表现上,内耗比较小。
因此,他们的精力消耗缓慢、恢复较快,为了保持内在精力与外在表现的平衡,外向者更擅长「挥霍精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大部分外向者更闹腾的原因。
了解了造成两种不同人格的主要因素后,再回想平时对内向者的观察,你会发现,内向型人格原来和外向型人格一样:
他们或许很少开口,但却能与熟悉的朋友畅快交流;
他们或许独处的时候比较多,但也会出现在不同场合;
他们或许喜欢独来独往,但也会参加家庭聚会;
他们或许表现出自卑的一面,但对自己的了解却很准确;
......
所以,不禁要问:一直以来觉得内向的人不爱社交、话少、自卑、高冷,我们是不是误会了这样一群人?
是的,就这些表现来说,我们误会了内向者。
今天的文章,针对大众对内向者主要的误会,各个击破,我们依次来看吧!
不爱社交?环境不安全!
我上周去表妹公司给她送东西,一阵闲聊后也到了午餐时间,她同事约我和表妹一起吃饭。
席间,从表妹同事口中了解到:表妹做事认真、负责、效率高、能力好,其他同事对她印象也不错,就是话少,有点内向。
虽然我没和表妹共事过,但她的认真和高效在家族成员里是公认的,所以,她同事对她总结的前几条,我也很赞同,但最后两条:话少、内向,我听到的时候有些惊讶。
我认识的表妹,表达的时候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看问题也很深入,我俩在一起可以聊很久。
为什么我听到她同事评价她话少、内向的时候没有特别惊讶,因为我见过这个在我面前很健谈的表妹,在别的朋友面前话很少的情境。
实际上,我表妹是个内向的人,不管往哪个分类维度上去靠,她都符合内向者的指标,这一点她自己也非常认可。
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她们人格分裂吗?当然不是!
内向的人在初次进入陌生环境的时候,会首先观察环境,而且是非常细致的观察,正因如此,他们很快就能发现异常,比如:陌生人太多、活动项目不擅长、活动主题不感兴趣......
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当好一个「内向者」,表现出一个内向者该有的样子:安静、观察、倾听......
那么,为什么内向的人在不同场景,会有完全相反的表现呢?
决定性因素是:环境是否安全。
这里指的「环境」,不限于空间环境,也包括人际关系、情感、性别等抽象环境。
拿我表妹的例子来说,让她觉得安全的环境是:家里的空间环境或亲戚之间的交谈环境。
职场环境、不太熟悉的朋友之间的交谈环境,被她判定为不安全的环境,因此,她可以在公司沉默寡言,也可以和我侃侃而谈。
所以,如果一个内向的人愿意多次、主动和你说话,你该感到高兴,因为你对他来说,是能放宽心、轻松聊天的对象。
话少?思考先行!
前面说过,内向者的精力主要来源于内部世界,比如思考,因此,内向的人对「与人交谈」这件事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
听到信息
大脑加工信息(思考)
得出思考结果
大脑组织语言(提出观点、找论据充实观点)
大脑决定表达方式(直接点还是委婉些)
大脑......
开口说话
这个操作流程在实际表现的时候,不一定需要很长时间,但比起外向者,占用的时间肯定更长(外向者通常在第三步结束后就开口了)。
这个流程在和别人一对一交流的时候没有太大问题,顶多会让对方觉得你反应有些慢,大概率会觉得你比较谨慎。
但如果在多人交流的情境下,这种冗长的操作流程就会给内向者带来麻烦,通常是这样的:
A挑起一个话题
B接话
内向者运用上述操作流程,终于来到了「开口说话」这一步,但耗时有点久,这时候:
C接了B的话(内向者被C忽视了)
A接了C的话(内向者被A忽视了)
......
内向者被A、B、C都忽视了
于是,空气突然变得安静......
最后,A、B、C进入了下一个话题,这时内向者终于认真思考好上一个话题的结果、组织好语言、选定了表达方式、开口说话。
结果,A、B、C面面相觑,空气又突然变得安静了......
这样最多两轮下来,内向者就会感到非常尴尬,这个时候他们通常会怎么做呢?
--当好一个「内向者」,表现出一个内向者该有的样子:安静、观察、倾听......确保不再被忽视。
所以,多人交谈的场景,如果人群中有内向者,可以多留些时间给他的脑内活动,他们真的能「想很多」!:)
当然,另一方面,应该感知到:被人忽视的滋味并不好受,就算是外向者,也不愿意被忽视,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也就能对因跟不上聊天节奏而觉得非常尴尬的内向者,多一些体谅。
爱独处?擅长专注、收获幸福!
我那个不太参加公司集体活动的同事很神秘,没人知道每个工作日的午休时段她去了哪里、干了些什么。
我觉得她喜欢独处,也隐隐感觉她还非常享受独处。
后来我看到一本关于写「心流」的书,加上对她的观察,她似乎不再神秘了。
果然,我的想法得到了印证。
因为我俩都爱长跑的缘故,聊天逐渐频繁起来,我了解到:她爱画画,手工也非常厉害,尤其是手作饰品方面。
午休时,她会去最近的书店,看些手工制作方面的书,一来学些技巧,二来寻找灵感。
内向的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产生「心流」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专注。
心流最大的好处是:提升幸福感。
对内向者来说,独处比在人群中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没有人会拒绝幸福感,不是吗?:)
所以,内向的人不是爱独处,独处本身没有那么大的魅力,独处能收获什么?那才是真正吸引人的东西。
自卑?自信!
问一个问题:你能立刻说出自己的3个优点和3个不足吗?
或者,换一个问法:
我说一个词,比如:刀子嘴豆腐心,你能迅速判断你和它的契合度吗?
你可以现在试着答答看。
有答案了吗?:)
现在,来观察一下这两个问题除了自我评价外,还有什么共性?
--它们都强调了速度:「立刻说出」「迅速判断」。
速度和内向有什么关系呢?
内向者的特质之一是: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了如指掌,这和他们喜欢思考有关。
因此,内向者的自我评价更客观、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平时多做自我评价的人,会更了解自己,更能在涉及到和自己有关的问题时,「迅速判断」「立刻说出」。
所以,内向者或许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自卑,但在「自我评价」方面,绝对是自信的。
站在更宽泛的视角来看:一个对自己了如指掌的人,怎么会是个自卑的人呢?
高冷?保存精力!
内向的人在初识者面前,不习惯过多的展示自己、成为焦点,原因前面说过了:
他们在进入陌生环境的时候,忙着仔细观察环境去了,没多余的精力来分享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正因如此,内向者很容易被误会成一个冷漠又傲慢的人,仅只是因为:没有第一时间与对方分享和自己有关的信息。
内向者和陌生人建立联结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
与陌生人见面
仔细观察环境(人)
判断环境(人)是否安全
安全→交流
进入交流操作流程(详见第2条)
多次交流(循环交流操作流程)
建立联结
这个过程非常耗时,至少比和外向者建立联结更耗时,不但耗时,它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为内向者的「内心戏」实在太多了,「开口」只是内心戏的最后一步,有时候还没开口,对方可能已经觉得你高冷了--误会就这样产生了。
所以,内向的人并不高冷、也不是刻意针对谁,只要给他们一点时间演完内心戏,他们就会真诚的和你交换个人信息(当然,前提是他们判断你是安全的)。
外向者的精力来源于外部,外在表现非常显眼,因此容易被更多人看到、感知到。
内向者在外在表现这方面就比较吃亏,因此,大众对内向的人或多或少有些误会。
今天的文章,不是在为内向者开脱、更不是想说内向不好,内向、外向都是人格的一种,而人格没有优劣之分。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为解除大众对内向者的误会出一份力。
另外,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我认为是值得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