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还记得第一次读到苏轼的这首诗,是在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上。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在高三下学期伊始的一个下午,早春的阳光很明媚,但空气还有些微冷。我坐在课桌前,一边听着儒雅的语文老师讲着诗句大意,一边细细品味着这首诗。“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仔细思索着,人间最有味的还是这清淡的欢愉啊!当时的我朦朦胧胧地理解了这份意思,觉得其中之意境非常美好,就不由拿出本子摘抄下来,有时间总是会再次翻开笔记反复体味。
再后来偶读到一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所著的书《人间有味是清欢》,更是陶醉于其中的思想和哲理。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读一本书。我细细地品味,慢慢地抄写读书笔记,像是在啜饮一杯淡香绵长的清茶一般回味无穷。那份美好,难以忘却。原来读书时也做笔记,但未有过如此精细。在淡黄有质感的本子上,享受着沙沙的写字声,文字、笔与本子的协调给人以不可描述的惬意感受,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中的所有句子都值得摘抄。我反复欣赏、体味,在抄写中享受愉悦。在我看来,这本书没有富丽堂皇的词采,没有刻意堆砌的文字,只是用秀丽清澈而又纯净自然的笔调编织出一串串乐符,并不给人一丝乏味,反倒如流水一般抚过我躁动的心灵,让我的内心仿佛得到了升华。这大概便是文字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吧!
这本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生命、幸福、成长、行走、闲情和流年,都是我们人生中相对较大的方向,但于丹教授却从小的角度去诠释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因为作者本身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加之对佛理的参悟,所以文章就显得更加清淡雅致。
小时候的我们天真懵懂,不会过多地去考虑什么。当我们逐渐长大,似乎每一个人都会思考生命,思考人生。“理想”一词几乎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现实往往残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登上金字塔顶端。大多数人被磨去起初的昂扬激情,开始拷问和质疑人生,更有甚者变得浮躁极端,自甘堕落,这都是心态使然。其实,内心的理想和外在的现实可以和谐共处,关于在于要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境无好坏,唯心所造”。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能选择的,其实有很多。当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停下来细心感受四时风雨,找到一种与世界相处的合适的方式,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不管什么时候,“叩问内心时,不忧不惧,无愧于心,生命若能如此,便已足够。”
最近几年,媒体总有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幸福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寻着的东西。它并没有世俗的标准和定位,只在于我们各自的内心。小时候常常听老一辈讲“知足常乐”。的确,知足,就是一种幸福。如果能够保持心态的平和和对生活的热爱,那么,即便是处于困境,依然能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如果总是为一些世俗物欲所困惑,就算每日处于洋房别墅也依然不会感到一丝快乐。幸福,不在比较中产生,而在体味中沉淀。“所谓幸福,其实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对这个世界保持热情和好奇。当一个人保持着自足的力量,就会对生活葆有永不衰竭的热爱。”
成长,就是遇见更好的自己。中国家长普遍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成长比成功更加重要。成功或许是评判的标准,但也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套综合、多元的标准体系。在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在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或许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等到成了家长之后,依旧按照传统的成功标准去要求孩子,忽略孩子的心灵、自我和人格的成长。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寒假去小学补习班做兼职老师的时候,在上课过程中一个四年级同学问我的一个问题令我深有感触:“老师你说,如果每个人生来都能够衣食无忧的话,那谁还愿意去学习呢?”当时我否定他是以偏概全,后来又仔细思考,一个小学的孩子能有这样的看法说明了什么。大部分家庭中的父母用成功作为人生唯一目标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真正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不要苛求自己的孩子是全才,能够真实、坦率地活着,有阳光、健康的心态就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是重要的。如果我们总是安居于自己的一隅小天地,那么只会有井底之蛙的视野。正如杜甫诗中所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登上那高峰,才能看到更多豪迈瑰丽的风景。所以,不要将行旅变成目的;行旅,也是一种生活。
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社会,与古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更多地都在追寻着经济和效益,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闲情,也没有太多逸致去专门学习那些传统的诗词曲赋。因为缺少艺术的调和,所以“在压力很大、疲惫不堪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寄托”。其实,那些看似“无用”的美好,给我们带来的远远比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清朝的张潮对读书有这样的描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正值少年期的我,阅历有限,所以并不能有特别深的体悟。但是,目前我所要做的就是,像于丹教授书中讲的那样“每一个人都是世界的基础单元,每一颗心就是我们可以抓住的依据。把自己的心养好,才有信念,才有态度,才有力量让社会变得更好”。
人间有味,最是清欢。保持积极生活的心态,感受生活的美好,享受生命中淡淡的欢愉。或许这就是苏轼诗句和于丹书中想要教会我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