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里网络不畅,我这工作离开网络不能办。
昨天下午放学后,带着孩子到JOY甜品店,孩子写作业,我工作。无论是工作的,还是写作业的,我们效率都很高。
有时换个环境,做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感受。虽然音乐环绕,卡座上也有不少年轻人,时不时爽朗地大笑,但是这种感染,却让我感觉很愉悦。
这时,一位奶奶带着刚从幼儿园接回来的孙子,来买甜品。入座后,奶奶又去买果汁,孙子跟了去。
奶奶赶紧说,回去,回去,你快去吃蛋糕。孙子看着叔叔切水果,不肯离去。奶奶又吓唬说,你再不回去,你的蛋糕就让其他孩子抢了去了!
孙子说,那不是抢,那是偷。 这时,孙子环顾四周,高兴地说,这里没有小孩子。奶奶指了指几个年轻人说,那几个大哥哥、大姐姐,去抢你的。孙子瞧了瞧,想了想,最终一步三回头地离开柜台,走回座位上。
我真无语了,奶奶的目的是让孩子回座位上吃蛋糕,但是采取的方式却是吓唬,同时拉低别人的素质。告诉孩子,你身边有很多没有道德的人,不能信任你身边的人,你的东西就得看好。从小给孩子种下这些种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的呢?
吓唬人式的语言,从短期结果来看,有效,达到了“奶奶们”的目的。但是从长期效果来说,其实是害了孩子。类似的语言还有,比如,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你是你妈妈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你要是再不离开这里,大灰狼就把你抓走了。你不走,妈妈自己走了,一会儿坏人来把你带走,你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我们总是为了让孩子们做得好,先让他们感觉到糟。但事实上, “孩子感觉到好的时候,他才会做得更好。”——《正面管教》在一次家长课上,我带领家长们做了一次体验活动。丈夫下班回到家,妻子劈头盖脸地说,和你说过多少回了,换下来的袜子放到脏衣篮里去。你现在回到你的房间里去,直到你能表现得更好。
当我问丈夫,听完这段话后,有什么想法、感受和决定,你会说,太谢谢你了我感觉到了鼓励,被赋予了力量,并且迫不及待地要做好吗?答案肯定是不可能。 丈夫说,第一反应就是要和妻子争辩。
在面对孩子有所谓的不良行为时, 有些家长在家里喜欢用“淘气椅”,觉得这个方法立马见效,孩子可能会认错,反复保证以后再你不这样做。
孩子的内心真的是这样想的吗?有些孩子会坐在“淘气椅”上琢磨,下次怎么做才能避免下一次被抓到,或是如何报复。而更糟糕的是,有些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羞耻感。
这是我们希望的吗? 我们怎么做才有效呢?让孩子自己选一个有助于他们感觉好起来的地方,做一个积极的暂停,而不是要让他们遭受痛苦并“想想自己都做了什么”。
此篇结尾还是那个词“尊重、鼓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