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总是叛逆不听话,学东西三心二意。
“这孩子性格已经定型了,以后就是这个样子了。”
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
另一方面是不了解孩子的发育规律。
教育学家汤加辉教授认为:
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说法,成功的人也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要把错误转换成经验,家长必须通过学习教育方式,去正确引导孩子;
成功的人,都是赢在转折点。
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洪兰告诉我,大脑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特别是0-10岁的孩子大脑迅速发育,大人不能对孩子动手,特别是打孩子的头。
因为,这可能造成孩子大脑损伤。
一旦大脑损伤,人就会在生理机制上受到阻碍,不管日后如何教育和努力,希望也是很渺茫的。
从大脑发展的角度来说,每个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那你就学100次,别人学10次就会了,那我们就学1000次。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哪怕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就算柔软的人也会坚强。
情绪,是改变大脑最快的工具。
拿学习这件事来说,主动学习才有用,被动学习没有用,孩子想学习,才能学好习。
有的时候,你认为孩子有某个缺点,不要急着去改变这个缺点,尤其是不能让孩子有情绪障碍。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情绪就会被放大。
著名提琴家马友友的母亲说,马友友从来不会因为提琴拉的不好而挨打。
因为这位母亲知道,孩子如果挨打,就会对提琴恐惧。
所以,一个好的情绪,是孩子建立好的学习氛围的前提。
父母是最初的老师。
言传身教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模仿的力量十分强大。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庭的最早的学习场所,父母也是最初的老师。
所以,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与此同时,家长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但也要管教孩子。
父母所制定的规则和限制不会让孩子感到难受,相反,这会形成一种规矩,让他们有安全感。
孩子最怕的是,家长言行不一。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是让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而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是自知,正直和毅力。
成功的人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
不用担心紧张,孩子是很敏感,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那孩子情绪更加不稳定。
父母用平常心看待,那孩子自然也会有放松的心情。
成长最需要的是陪伴。
很多家长有一种错误认知,认为:孩子的智力和玩具多少有关系。
于是,给孩子买很多昂贵的玩具。
而汤加辉老师通过无数青少年咨询的案例发现,孩子成长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家长的陪伴。
如果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特别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那几年,就可以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
当孩子犯错以后怎么办?
重要的不是这个错误引起的后果有多严重,或者是谁的错。重要的是,错误已经发生了,要吸取这次的教训,把错误转换成经验。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似乎是一条铁律。
但汤加辉老师的观点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哪里跌倒,就换个地方爬起来。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树的能力评断一条鱼,它终其一生都认为自己是个笨蛋。
允许孩子犯错,只要不是同样的错误。
大人会嫌弃孩子不好,主要是因为拿孩子互相比较。
不要把孩子和另外的孩子相互比较,基因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所以比较也不公平。
孩子只能和自己比较,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应该被奖励。
大脑是个有限的资源,很少有人得天独厚样样精通,所以我们不需要苛求孩子。
同理,如果我们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每天因为孩子的分数对孩子又打又骂,孩子会不会因为恐惧学习而厌学。
答案是肯定的。
挫折是一种不良情绪,好的家长不应该只会说“No”,而是在说完“No”以后,给孩子指向正确的路。
教育者应该顺其自然,要教会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接受自己的短处。
重要的是要有什么能力,而非缺乏什么能力。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你会看到他的长处;
用正面的态度去看待事情,你会看到解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