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上个星期开始,忽然就感觉大学三年的时光飞逝,回首看看这三年到底带给自己什么,我却说不出来也想不出来。尤其惭愧的是,这三年不仅没有向图书馆借过一本书,也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就晃荡着晃荡着度过了三年时光,于是暗下决心每周去书社寻觅一本书,“给自己一本书的时间”去填补失去的大学时光
———上周在逛书社的过程中,偶遇了一本冯唐的《北京北京》,里面绘声绘色的描写,竟让我对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有了一丝向往,而就在我沉迷于北京城的时候,《我与地坛》却真真切切地把我拉回了故乡。
“史铁生”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高中时语文老师经常提起他,《我与地坛》这本书我也并不陌生,一次次模拟考的散文阅读也经常提起它,仿佛史铁生和地坛这两个名字,已经融合为一体,提起史铁生就想起地坛,提起地坛就想起史铁生。但我却从没完完整整地读过《我与地坛》,在语文老师的“熏陶”下,只觉得那是一本神作,久久不敢触碰。
而当我走进书社苦苦寻觅时,我无意间看到了它——《我与地坛》,顿时心就沉了下来,好似遇到旧友,虽记不太清,但熟悉得很。
打开后,发现这是一本集,是史铁生的散文集和他的诗歌集,从一篇一篇文章中,我感觉到的是“功利的急”他仿佛一直在逼迫着自己去发现身边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可以幻化为文字,流转于笔尖的东西,他几乎把跟自己有关的所有人和事都写了一通,不过,虽然急但真实,虽然急但每个人每件物都带着色彩和历史。他也曾问过一个优秀的作家,你为什么写作,作家回答是想出名,想让别人羡慕自己的母亲,想让母亲骄傲。这让我重新审视“急功近利”这个词,当它与母亲联系在一起,竟变得不可憎而可爱,也理解那种“急”从何而来,从谁而来。
说回地坛,我本以为读完它,会对北京城再添一份喜爱,再多一丝期望,但当真的读完后,才发现我的思绪早已经回到了故乡。
我非常喜欢其中的一段话“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喜欢史铁生这种超脱的心态,很多时候我们分外珍惜自己的净土,用心去保护,一旦时间将它消磨便觉世界崩塌,回忆不再,但其实还是困于“我在地坛”的心态,受外物所扰。时光本就在磨损着一切,其实“地坛”早就面目全非,唯一的净土早就不再,唯有“地坛在我”才是真正的存在。我思故我在,我思故“地坛”在,这也是史铁生对于生命的参悟。
“地坛”它是母亲,它是年少时的情欲,它是生命的意义,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地坛,沉淀着情愫,记忆,生命。任时光流转,洗净铅华,“地坛”不再,但始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