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给孩子检查作业,有道数学题错了。先让她自己检查,认真核对解题过程后,一脸无辜地看着我,没错啊;责其复查,仍是一脸疑惑;直到最后,我声调渐高,她第三次复核,然后一脸羞愧地改了。
其实只是个小错误,得数末尾少写了个零。鉴于这种错误不是第一次出现,而且以前也反复提示过,所以叫过来谈话。
“出了错误不要紧,关键自己得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你先去想想,然后告诉我!”
没过半分钟就扔给我一句答案:“想好了,是我马虎的问题”。
多么熟悉的套路,之前很多次都是找到“马虎”这个问题就止住了。
“马虎又是什么问题?”见我一脸严肃的追问,孩子有些不安。
我调整了一下语气,和缓的说:
“马虎的确是问题,但和你今天出的错相比,这个问题太大,太虚,太不具体,所以没有办法及时纠正。你需要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刚才做题的时候会马虎,以后怎样才能不马虎?”
她低头沉默,摆弄铅笔,我继续问。
“马虎的问题怎么解决?”
“下次细心一些。”
“细心的确是答案,但更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只有转化为具体的办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你找不到这次马虎的根源,就不知道下次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细心,所以同类问题才会一再出现。”
我请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再次思考,然后把答案写在纸上。
临睡前我翻看了一下,上面写着:做完之后没检查,抄数字的时候没核对,妈妈开电视的时候走了一下神,想抓紧把作业写完然后出去玩儿......
我给她画了一个大大的赞。
02
跟女儿的交流让我想起来在学校当辅导员的短暂经历。
有个学会计的学生,脑袋瓜特别聪明,对很多事儿都反映很快,尤其印象深刻的,每回他出错儿,把他叫来,没等我把问题说完,他都会忙不迭的说:
“对不起老师,那个问题是我想的不深......”
“对不起老师,那件事是我太着急了......”
“对不起老师,您那些话我一忙就忘了......”
刚开始我很注意尊重他的面子,叮嘱几句“多想一想”“稳当一点”“下次注意”就ok了,直到我发现类似的剧情一次次重演,特别是有好几个关键场合都掉了链子,让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烂摊子收拾好。
于是,我决定跟他谈谈心。这一次的对话,因为没有什么表面的错误,他反倒一脸茫然诚惶诚恐。
“老师,我又犯错了么?”
我反问:“你觉得呢?”
“我觉得......没有吧。上回那想的不深的问题,回去后我又想了想,补上了;一着急出错的问题,找几个同学帮着修改了;您提醒我忘了的事,事后也补上了,真想不起来还有什么!”
“那些事的确都结束了,但你事后,有思考过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么?”
“有啊,想得不深,太着急,记性不好......”
我打断了他的话,严肃的说:
“想得不深,是因为你对工作要求不严,以为自己已经花了心思表面上也过得去了,老师该满意了......”
“太着急,是因为你想着抢速度,让老师知道你做的比别人快,能力比别人强......”
“你忘了的那件事,是因为你不感兴趣,压根没往心里去,等我问起你,又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所以只能说自己忘了......”
他低头沉默,面红耳赤。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也很有能力,前途无量。但是,你性格之中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急功近利和自以为是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觉察纠正,很可能会桎梏你的发展空间。学生会的这些工作,就是为了锻炼你们,发现问题,找出根源,成为更好的自己。”
临出办公室的时候,他破天荒地给我鞠了个躬。
03
如果说一个人懒,十有八九对方是不乐意的。
如果说一个人得了癌症,十有八九也会被骂个狗血喷头。
可是当这两个字组在一起,似乎就发生了某种莫名其妙的变化,乃至很多人竟然主动拿来贴在脸上,大肆招摇过市。
这真是当下最反讽的一件事。
很多人习惯于给自己找点“病”,或是懒癌,或是拖延症,或是手机依赖症,然后整个人就如释重负了。看来那句“自打确诊为精神病,整个人都精神多了”,并非只是一个玩笑。
可是病就病吧,从不开药,即使有人给出了药方,也坚决不吃药——这就是传说中的放弃治疗吧。
放弃治疗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正如古人所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明知道是问题,视若罔闻,最终遭殃的还是自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从未或者永不犯错。
面对错误,有的人可能像我的孩子一样,有意或者无意,找一个假大空的问题,掩盖自身存在的具体的明显的问题;有的人可能像那个学生一样,主动或者被动,找一个过得去的借口,掩盖自身存在的不愿为人知的缺点;有的人干脆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甚至不以为过,反以为荣。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没有形成正确的“错误观”(这话好像有点绕)。
正确的“错误观”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识“过”,即对错误的正确认识。错误不可怕,再大的错误只要发生了,也不可怕(因为怕也没用,躲不过)。正视错误是纠正错误的前提。人的成长过程中,总要有一些从错误到正确的经历,这是功课,也是财富。
第二,知“过”,即对错误的准确判断。先要从内心真诚地认识到自己错了,然后准确地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程度如何,二者缺一不可。前者很难,后者亦难。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想要掩盖问题的真相,根源是不敢面对、不敢承认、不敢担当自己的过错。
第三,思“过”,即对错误的深入思考。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面对错误,要反思,思的要真要深要透,既不能“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也不能“文过饰非,左右言他”。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过”之根源。不但要找到表面原因,还要找到深层次的原因,特别是可以归到个人身上来的原因。如此才能真正找到改过的钥匙,也才能在改“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
第四,改“过”,即对错误的修正纠正。王阳明说: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改过贵在迅速,贵在彻底,贵在真改。改过的目的,先是消除负面影响,拨乱反正,更重要的是“不贰过”,同样的错误,避免一错再错。
经历了这样四个层次,大概便可以向“君子闻过则喜”的境界又靠近一步了吧。
04
如果人生只围着“错误”打转转,未免太过狭隘,也太过被动。与其等错误找上门来,不如静下心来主动“复盘”。
大到人生,小到一件事,复盘都大有裨益。
那些因为被弥补而没有产生负面影响的失误,那些因为运气好而没有暴露的缺陷,那些因为量未到而没有发生的质变,通过复盘,都可以识别出来,让我们有更加充分的时间思考,分析,研究和纠正。
但是复盘,并不容易,主要是主动性不足,其次是智慧余额不足。
“反正也没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啊”
“反正也没人看到我失误了呀”
“我每天很忙啊”
“我得了懒癌啊”
复盘是个自讨苦吃的差事,需要自己跟自己较劲,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需要亲手撕开面子,露出里子。最重要的,需要发自肺腑的自省。
这个过程很艰苦,也很残酷。
但是,你给自己挑的错越多,被他人挑错的几率就越少,久而久之,犯错的机会也就越少;你给自己找的茬儿越多,未来面对的坎儿可能就会越少,久而久之,方能行稳致远云淡风轻。
更重要的是,在一次一次的过而思中,在一次次的思而改后,久而久之,那淌着光的人生智慧,或许就能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开花。
古人云:悟已往之不谏,方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错过,别“过”错;
过错,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