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听了一个讲座,讲座的导师说她为了更好地控制时间做时间管理,所以朋友圈是长期关闭的,只有在想了解某个人的时候,直接点进去这个人的朋友圈去看一下他的动态即可。
于是在一段关系结束需要调整自己状态的时候,我为了逼迫自己总是把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刷朋友圈行为上,便第一时间关闭了朋友圈。
没想到这一关闭,却关闭出一堆事情来。
先是好几个相熟的朋友纷纷发来截图,一脸八卦地问:“你是不是受什么刺激啦?”“你朋友圈那么有意思很好看干嘛清空朋友圈把朋友圈的内容全删掉啊?!”“说!最近是不是失恋了还是怎么啦?”
我一脸茫然地点进去自己的朋友圈:明明全部都有啊!还有人在给我点赞评论呢!
可是别人点进去就变成了“该朋友暂未开启朋友圈”。整个朋友圈一片空白。
Part 01 和当年的QQ空间设置一样,但是又比QQ空间人性化了很多。
很多人大概对于这个画面有着别样的记忆:你失恋了心情抑郁了全世界都不了解你了受伤了情绪失控了,可是你又很习惯于在社交平台展示你所有的情绪波动,仿佛这是一个发泄口,将它发出去只要有关心你的人看见你的动态进了你的QQ空间,你就仿佛瞬间平复了全部的心情。然后有一天,你厌倦了这样的情绪播放,于是你设置了空间的关闭功能,设置成了:仅对个人开放。
那一瞬间,你仿佛感受到了一种奇怪的自由。
朋友圈现在的设置也已经悄然改变了,它不再像以前一样:你如果不想再刷朋友圈,关闭掉这个功能即可,别人依旧可以刷到你的消息依旧可以进你的朋友圈里查看你的过往动态了解你片面的人生。
现在“关闭朋友圈”这个功能已经变成了——我关闭掉我的朋友圈:
一、我终于不再受纷纷乱乱的朋友圈消息的轰炸和困扰,不用在看到那个小红点就忍不住想进去刷一刷,然后时间唰地过去了。它可以让我有更多的自由和冷静的情绪去掌控更多的时间;
二、它并不影响我继续发朋友圈,刷新自己的动态,朋友依旧可以看到我的状态更新。只是我终于可以不再受困于点赞数和评论数的多少,不用时时刻刻点开微信看有多少的数字,而是可以在整块时间忙碌完之后,点进自己的朋友圈,看看朋友们的点赞和评论;
三、最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性的设置:任何人想要点进去你的朋友圈,看到的都将是“该朋友暂未开启朋友圈”。
Part 02 仿佛瞬间关闭了所有熟悉的人去了解你世界的通道。
但是也关闭了所有陌生的人想去围观你朋友圈的通道。
关于朋友圈的话题经久不衰,从一开始它的出现是一种晒日常的快感和记录日常的平台,随着微信的火爆和社交平台的转移,如今它已经是一种社交关系的映照。
发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和亲戚?亲情的设置。
要不要频繁地发公司的广告以及私人状态要不要屏蔽同事?工作的设置。
我发了只针对他一个人的朋友圈,设置为分组仅对他可见,他会不会来点赞和评论呢?暧昧关系或者男女关系的设置。
……
等等诸如此类。
它像是一个思维的战场,拉锯式地占据了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它又像是一个人脉和人际关系交互的交叉点,让你去映照出自己整个社交网络的弱关系网。
很多社交圈都俨然已经把一个人的朋友圈当成一个人的品牌形象来经营,同时,也把一个人的朋友圈当成是了解对方最直观的平台。
从前我们了解一个人,也许看他的原生家庭,看他周边的朋友……而今看一个人,我们看他的朋友圈。看他长期的状态,看他的转发和对一些事件的评论,从而去评判出自己最直观的感受以及他在社交平台所展现的个人意义。
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一直到现在,网络数据报道微信用户已达7.68亿,几乎人人都有微信,人人都有朋友圈,它的矛盾终于在集中爆发。
Part 03 朋友圈已经是一种社交关系的映照。
它让人们感觉到困惑:朋友圈晒出来的个人是真实的吗?我的思维体系真得能在朋友圈展现得淋漓尽致吗?你看到的我的朋友圈就能了解到真实的我吗?同时,点赞和评论的人集中在一个圈子里,也令人感到不安和不适,反而还不如微博这种开放式的环境更让人心生安全?
于是很多人就产生了逃离朋友圈的想法和行动。
很多人在封闭的朋友圈里尽心尽力地维持着自己各种美好正能量向上的形象,反而到了微博里更能清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将自己或逗逼或愤青或不安分的一面展现出来,随意丢给浏览的陌生人,而不怕被评头论足。
人所恐惧的,其实还是熟悉关系圈子里的冷漠和背后的相轻。你以为你在展示你的生活,传递到别人眼里变成装逼或伪晒。
人当然可以不在意别人的想法,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但你逃离得开你所有的社交关系吗?
并不。小清新的世界到底是理想的。
《巨婴国》中武志红老师也说:只想活在一个单纯简单的世界中,这未必是好事。
人到底还是要渐渐沉入生活,落地到平淡缓和或冲突厮杀的关系战场上,去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彼此之间的弱关系。
所以,我才非常喜欢腾讯微信设置的新功能,在需要静一静,需要清理自我的情绪时,随手关闭掉朋友圈——“该朋友还未开启朋友圈”,不被人窥视又能自我生活,是给了我一片宁静的天空。
那么你呢?喜欢这个设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