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学前听一些家长抱怨过,说现在学校将大量的任务布置给家长,在我们小时候父母从来不管孩子的学习都是老师管等等,似乎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老师悠闲自在父母劳苦教育的错位感。当儿子上学后,我才更理解了学校教育,也更体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
社会科技的发展速度不断在加快,现在的教育要求远高于我们这代父母小时候的教育要求。只要看教育部出的教育大纲就能管窥一豹。
(1)学习的速度和难度上加大了,每科学习的范围变广了。比如小学语文教育大纲对识字写字的量和速度要求都很快,要求古诗的背诵、阅读理解和写作更加强化。小学数学三年级就要学完四则运算,还有几何相关的内容,应用题的解决更加强化。
(2)考试的题型更加灵活和倾向于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小时候的考试更多是直接考知识,而现在的考试题很多是放在背景情况下,需要孩子能够进行抽象,分析解决问题。
(3)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部要求孩子的全面发展,德育(道德与法治)、体育、美育(音乐、美术)的课程都要求开足。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我看儿子的课表,给到语数外的课时勉强能保证每一天一节。
以上这些变化其实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也很大。老师既要根据教育大纲保证教育速度,还需要保证教育质量让孩子们学会,确实也很难。此外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小时候普遍父母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如现在高,课外班兴趣班等也不多。而现在教育焦虑普遍蔓延,课外班兴趣班也帮助加深这种教育焦虑。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是共性与个性的配合
学校教育以共性为主。现在小学每个班基本在30-40个人,老师授课面向全体同学,基本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推进,很难兼顾到每个同学的实际需要。孩子在学校的时间也有限,老师也很难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特点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最了解孩子的人还是父母,因此家庭教育是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1)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按照学校教授的方法要求孩子
学校是学习的专业机构,不仅教孩子知识也在教方法。家庭教育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按照学校教授的方法来要求孩子完成相应作业。
周周上一年级后,我看他的书本作业就能感受到老师教的方法。譬如做题的时候要圈出关键词、为了避免孩子漏题的方法以及辅助解题的方法等。这些方法都非常好,孩子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也让孩子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完成。
(2)用心观察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个性化辅导
父母从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考试的情况,来用心观察掌握孩子学习中存在弱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周周语文期中模拟的时候,成绩很低。我回来分析了他的卷子,特别是空白地方都是共性的,其实他会拼拼音只是比较慢,他也会写。关键问题在于他看到拼音有畏惧心理,不想拼。一方面我鼓励他要相信自己,让他去尝试看到自己可以做到;另一方面也与老师沟通告知他情况,请老师也多鼓励。对于数学中出错的地方,特别是出错是因为不会做,没有思路,一般先指导他做题方法,然后会找买的其他辅导书中对应的题目让他再针对性练习,甚至鼓励他自己给自己出题。
三、树立起老师的权威形象、鼓励孩子多与老师沟通
与家庭教育要重视亲子关系不同,学校教育是师生关系。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尊重老师,肯定老师的教育方法,树立老师的权威形象,才能让孩子更好的遵守学校规则,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才能更好。如果父母从态度上就轻慢、抱怨老师,无疑也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认知,最终还是影响到孩子自己的学习。
老师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很难照顾到每个孩子,方方面面。要鼓励孩子多跟老师沟通,有不明白的主动去找老师,如果没跟上及时和老师反馈,鼓励孩子在课堂上多与老师互动。孩子与老师的互动性越强,孩子的学校教育效果就越好。
四、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感谢老师的付出,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也让老师更好的了解孩子的特点,表达自己希望获得老师帮助的地方,这样能与老师更好的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学习。儿子的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因为老师知道我隔一段时间就会与老师沟通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因此老师也会格外的去关注孩子。与老师的沟通也促进了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呢。
五、关于激烈的小升初以及课外班
个人观点,看完关于激励的小升初的一些文章,要求孩子奥数拿奖英语拿奖,陡然觉得孩子和家长的压力都好大。儿子上的兴华中学就是小学和初中一体,我自己认怂就不去争抢了,给孩子和自己都减减压。
关于课外班/兴趣班,我觉得上学后的孩子,认真完成好学校作业进行必要的预习复习,孩子再加入几个课外班,有点过于累了,效果不一定很好。
(1)课外班带来的时间成本要考虑
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地方,通勤时间成本都很高,如果课外班离家很近是最理想的,如果离家远,时间耗费在了路上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2)要明确上课外班的目的
不要盲目的跟风的报班给孩子徒增压力。报班前,要明确的问自己,报这个班的目的是什么,希望起到什么效果,孩子是否可以接受。而且课外班要想学好也是需要父母的监督指导的,父母是否能做到。因此最好有针对性的,综合考虑孩子时间因素和意愿,给孩子去报班,秉持着如果要报,家庭指导也上同步配合的原则。
如果是父母可以自己教的内容,譬如低年级的语数外,我倒觉得父母辅导是最适合孩子的,能够真正的因材施教,而且减少了很多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