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言行不一致”的人
我过路时看见一对小情侣,男孩子为了讨好女孩深情地说:你就是我的全世界。女孩子把头移到另一边嫌弃地翻了翻白眼。夜色迷人,在暖烘烘的橘色灯下,我感慨,总有些人不解风情啊。
但是个人观点,如果男孩子把女孩当成他的全世界的话,那他的世界也太小了,只塞得下一个人。就像情人节烧真钱,说一堆鬼话给人听。
我有些好笑,生活中有好多人“言行不一致”,他们有时候是骗别人,有时候是骗自己。当然,我觉得如果连自己也欺骗了那就不算是骗了,那就可能是真的了,也不排除有些奇人拥有“选择性失忆”这项神奇的功能。
尽管骗过了主观意识中的自己,潜意识的关也特难过啊。
就像身边的一些“冰山”型姑娘或是帅哥,老是板着一张脸,不笑不哭也不闹,悄悄地给身边的同学划清界限,成为一名光荣的独行侠。有些小迷妹还会崇拜地说:“哇,那个同学真厉害真独立,我连上个厕所还有别人陪呢。”
当然不乏有些装逼青年在那冷静地分析:“嗯......他心理一定有问题,哪有人这么优秀这么帅还不需要朋友!”
不排除他很正常的情况。我的目的是想说说假设他不是很正常的情况。
当我们有某种极度的渴望却求而不得惧怕伤害的时候,心理上会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机制。
比如,你看见一个人冷漠,不想交朋友,你可能会觉得他天生便是这样,而且,他可能不需要朋友。我们不排除基因的因素,可是,一般来说,一个健康的人,是需要某些情感和人际交往的。
这样一个拒绝交朋友的人,可能是内心极度需要朋友的人。
但是因为一些因素,比如说,自卑,害怕伤害而导致他们自我束缚。况且,拒绝交朋友这样的事情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平心而论,有时候我觉得言情小说写的冰山美男人设写得特好,虽然玛丽苏得只爱女主一个人,但是基本上每一个这样的人设都是由于原生家庭或是少年经历导致他们“言行不一致”,欺骗自己欺骗别人。
而且,这样的人在主观看来,是冷漠的,不合群的,高傲的。可能等到时间久了,他们甚至自己都相信:我不需要朋友,我不需要感情。然而,这内心深处,由于强烈的压抑感情,会让人感到压力和压抑。
总而言之,他们可能是需要关爱需要感情需要陪伴的。做他们的朋友或是恋人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但是一定会很精彩。
愿望和想法在梦中重现
前面说的那个冰山人设,他可能会骗过自己,却逃不过自己梦的审判。
梦真是一个好东西啊。平日里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梦中轻而易举的就得到了。睡下去,做个梦,可能连把自己都给忘了。真美好。
所有的自己想要的、得不到的、压抑的感情,在梦中都有可能喷涌而出,找到一个临界点,平衡自己的内在情绪。
不知是哪路高手说,大多数人耗尽毕生所追求的不过是两个字——平衡。
生理健康加心理健康的人,只是处在一个平衡点上,所要做的便是保持。身体处于临界点之内,心理在本我和超我上的平衡。之前我们只是看重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心理学就是和医学十分接近的一个学科。一个医治的是身体,而另一个医治的则是心灵。平心而论,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难多了。
梦,大概是帮助我们心理平衡的吧。
在梦中,我们可能更加真实,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如说,欲望。因为法律,因为道德所束缚的那个压抑本性的灵魂会在梦中找到自己的归属。
我看过高铭写的《催眠师手记》,里面的主角是催眠师和心理分析师。催眠师催眠病人,让梦中的场景重现,或是打开人心中隐藏得最深的一部分。心理分析师通过分析梦中的场景所含的寓意知道他现在的情况。
那里有个词叫做潜意识。我们都知道的冰山理论:人的主观意识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潜意识是在海面下的冰山。
举个简单的例子,令很多老师抓狂的是她重复教小朋友一个简单的道理,小朋友却老是记不住。但是小朋友已经点头承认老师是对的呢。
说明小朋友知道老师是对的,可是却不能完全的认同老师的正确道理,不能理解老师说的为什么对,换句话说,他潜意识是不接受这个道理的。
就像一个面临高考的学生,他老是在同样的一个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他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可是还是老犯错。惯性思维产生的原因除了一贯的思维方式之外还有潜意识的不认可。
梦是潜意识的反应。而我们的意识是理性的,白天意识占主要地位,潜意识是最原始的冲动,但很多冲动会被理性的意识所否认。
所以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们追问“生命的意义”
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的一篇文章——永不停息的心脏说,人类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类会思考。《人类简史》作者推论,是认知革命,让人类有了思想,可以思考,进而创造改变。
有了思维的我们不断的在追问,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个哲学究极问题,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即使有了一个确切的答案,也不是每一个人能够接受的。
看《机器人总动员》的时候,最让我印象深刻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不能直立行走的胖子说:“我们不想要生存,我们要的是生活。”在这里,影片中对生存的描述是,人类理所当然的享受这机器人带来的一切便利,不做任何事情,甚至变成一个个不能独立行走的胖子,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尽管表面上他们看起来是极度快乐的。
即使是这样,他们在被机器人包养了几百年之后,仍然想要回到地球,从新建立自己的家园。这便是生活,有理想,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甚至能够不断追求永不停息。
而人类,与动物的本质便是这样了。
有个作者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
当我们被苏格拉底附体,追问“生命的意义”的时候,一定是我们找不到目标找不到价值或是难过的时候。你什么时候看过一个倒头就睡的傻子思考过这样深沉的问题?!
插一句题外话,现在物价昂贵,除了试吃试用不给钱之外,快乐也是不给钱的。竟然我们注定要这样度过这一生,伤心痛苦的度过那就亏大了,为什么不换种想法快乐豁达地度过?毕竟快乐是不给钱的嘛,又不付出什么代价。想想都是赚啊。
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谁都喜欢笑嘻嘻的人,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嘛。还有,想不出来就别想了吧,混吃等死也是需要本事的,指不定过几天就忘掉这个深沉的问题了。
这看透人心的心理学
乐观主义说:心理学,是研究幸福的一门科学。
悲观主义说:心理学就是可怕的读心术,他能够让别人知道我在想什么!
我觉得这些人的想法是正确的。心理学帮助人类更加了解自己和解决病人的心理创伤。
心理学也能让人更加敏锐的猜出对方最有可能的动作,也能够更好的伪装自己的性格。类似于占卜和大数据,是一种统计学,只不过是人为的。
这也是心理学吸引人的一个地方,尽管我们害怕,可是内心中却是对这样的能力的渴望。当你看透了一个人之后,可能,在他面前就有某种优越感,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虚荣,却能避免一种不确定的恐惧。
况且,有时候,心理学是站在与人类对立面来研究人类,也可能超越人类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来看待。只不过这样的境界有些难,要学得某一个很高的领域。
虽然我没体会到,但是我觉得,很多心理学家都是孤单的,嗯.....也可能是快乐的。
就像是《催眠师手记》里面所描述的那个搭档。他的性格本不能算是外向,甚至算得上是孤傲。这样的人,学心理学学到一定的境界,容易看穿别人的一言一行,也易怀疑别人说任何话。他聪明,很难被其他心理咨询师所询问咨询。他善疑,难以被催眠。
他就像是一个树洞,保守着别人的秘密,没办法说出自己的禁忌。这样的人,很容易变得孤单。医者不能自医,可能对心理咨询师也是一样的道理。
可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人不是都是孤单的吗?能会在意 。
我之前说的,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幸福的科学,是在书上看到的。它让我们活得更好。而且,在我的经历中来看,我觉得,关于心理的这方面是这样的重要。心理完全健康的人是十分少的,我们都在过去某个阶段里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创伤。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 作者: 冯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