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出来打工的人说:大城市里的生活如何地快,消费水平如何地高,有钱人如何地多,打工多么地辛苦。
可能就是从那时候想,将来不去大城市发展,我要在我们当地创业崛起当大老板。
那时候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还是央视台的《致富经》,想着看人家养蛇、养鱼、养野猪,一年赚个几百万。爸妈们也太蠢了,只会家那边养什么就养什么,种什么就种什么。没有点新颖,怎么会富得起来。
一直到大学毕业前,这种观念还根深蒂固。
毕业后天真的想法才被现实一点点击溃。
大学是在四线城市,全班48位同学,毕业后只留下来的4位。剩下的全去北上广深。
暑假回家的第一天,我知道了为什么我要去大城市生活了。
好多次跟我爸通电话,听筒那边总是断断续续,就像磁带卡壳一样。我说:“找个信号好点的地方打来吧!”我爸无奈地说:“咱这边就是这样的,我出去外面打吧。”
到汽车站下车,打的5块钱的士到指定地点坐车回老家(县城就那么小,打的上车就5块,随便县城哪个地点)。下了的士就听到熟悉的口音撕心裂肺喊:XX(地名),走咯~!
见我走来,几个司机迅速跑过来,争抢着顾客。“回XX是吗,走走走~”,期间一个人拉起的我的行李,就往他车上走去。唤着我就往他车上走去。
嗯~面包车,车上只有2个人,加上我3个。很显然,车还不能出发。司机说:我再去拉两个客,很快就发车。我被坐在没有空调的闷热的面包车蒸着(外面37度的温度)。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司机已经拉来了11个顾客,加上司机共12人。
在那辆7人座的面包车上,又闷又挤得装着12人准备出发。(上学那时候,印象中坐的最高纪录17个)
车上汗臭味、烟味夹杂一块,那滋味是在令人作呕。就这么再坐上40分钟才能回到家。
回到老家,才会发现:曾经你那梦寐以求的故乡,变得如此衰败。
曾经那时看着你长大的村里老人,很多已经过世了;
曾经晚饭后的人声犬吠,变成了几盏灯火,吃完饭剩下老两口默默地看电视,9点基本村里已经黑灯瞎火;
白天见到同村的长辈,也只能四目相觑,彼此都叫不出名字;
晚上躺在床上,黑灯瞎火得听着各种虫鸣鸟叫,但却没有机器的呼啸,让人难以适应;
曾经和一群发小捕娃抓鸟的农田,变成了一片长满杂草的荒地。
吃晚饭后,同村的长辈来家里坐坐聊天,我管叫“阿婆”。阿婆说:“xx(我的小名),都长大了,咋还没带老婆回来。”我笑笑称:没车没房,谁会跟哟”。阿婆很诧异地看着我说:“家里不是有栋楼了吗,怎么说没房?”
哦~我才明白,原来在村里人眼里,家里有栋2层的楼房,就叫有房了。
我曾试探口气问我爸:“外面上班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要不我回来养鸡创业吧”。
爸很平静的说:“好不容易供出你个大学生,回来养鸡的话,我头都抬不起来了。媳妇也找不到,你看看农村,哪有年轻人在家,你上哪找媳妇。”
我:······
后来,上县城和朋友一起玩,晚上在县城过夜,找一个看似环境还不错的宾馆,130一晚。里面的环境·····跟广州火车站附近60块钱一晚的宾馆不相上下。这还算是我们县城里比较有名的宾馆了。
这真是我想毕业后要从事的地方?我上哪去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我的资本在哪?这一切问题,将我的养鸡创业梦扼杀在摇篮。
在上学时期有些同学里,他们父母有些是县里的领导;有些是沙场老板;有些是房地产商,有些开着公司······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电视剧都是骗人的,这些孩子因为不学无术所以长大后一事无成,最后坐吃空山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但现实就是——他们在县城里过着远比我们很多人更轻松舒适的生活。有关系的,进了政府部门;有钱的,做起了生意;有公司的,进了父母的公司。房子父母早准备好了,买了车,娶了漂亮的媳妇。
说真的,人们很多时候往往低估了这种小地方的人情关系与父辈人力资源的威力。
要是男女双方再婚姻联手,可以轻易堵死你凭个人能力超越他们的机会。
今天有篇文章《创始人离奇被捕,深圳赛龙突然死亡之谜》,不管里面的内容真实与否,小地方创业的企业被压榨是常有的事,文章的主人公只是这个时代的缩影罢了。
我们终究是这个社会平凡的一个人,只能顺应着时代发展,留在大城市里漂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