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各位读者们好,我们又见面了!上一期我们简单介绍了华丽大气的宫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民间灯笼吧!要说这民间的灯笼虽比不上皇宫中的灯笼奢华精致,但却别有一番韵味。民间的灯笼相比于宫灯少了几分威严庄重,更多的是朴素和传承,手扎灯笼便是如此。
山东滨州,有这样一批会扎灯笼的老手艺人,他们用将苇篾作为手扎灯笼的主要材料,在秋天割下芦苇去除叶鞘,经过精心挑选后,把芦苇切成半米和一米两种规格的小段,再用破蔑工具将苇子分出几股苇篾,由于破好的苇子缺少水分,还要在水中浸泡,待到苇篾泡的柔软时,才可以扎灯笼皮。仅准备材料的时间就已经如此长久,扎制的过程更是耗时。
制作一个手扎灯笼,首先要使用特定的工具将苇子分出几股苇篾。再以14条苇篾分为两两一对,交织编错,扎好灯笼口,套上稍短些的苇篾做灯笼腰。通过“压一挑一”的方法将原本散着的长长苇蔑编成菱形的小格子,等三道腰都编好之后,灯笼的雏形就出来了。
经过了这么多道工序,出现的还仅仅只是雏形。随后还需要将已经出型的灯笼还需套在特制的楦子上“整形”,把灯笼的上口调成适当的大小,把中间的苇篾拨到适当的位置,然后再取下依照上面的规格编灯笼的下口,如此一来可保证灯笼的大小一致。最后制作好的灯笼皮上,用画好花样的透明玻璃纸在中间一卷一缠,两头用彩纸一包,一个手札灯笼就完成啦。
这样一个精细复杂的手扎灯笼,一个钟头也就能编四五个灯笼架,再加上糊纸等工序,一天能扎大约40个灯笼,如果是大一些的,一天仅能制作一到两个而已。
即使是最熟练的手艺人,也难免在制作过程中被苇篾划伤手指,更主要的是手扎灯笼耗时长消耗经历多却收益少,坚持下来的手艺人也只有十几户。但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即使传统的手扎灯笼没有现代灯笼那样光鲜亮丽的外衣,却凭借着它朴素的技艺被列入了滨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手扎灯笼也开始销往周边城市,有些型号的甚至远销国外。
因为老手艺人对传统民俗的坚持,手扎灯笼这一技艺得以传承、传播。即使他们的双手为苇篾所划破,他们不曾停下编织的双手;即使收入再微薄,也终有一群人在自发地维护这传承的纽带,让这一传统民俗留下被世人得知、认可和欣赏的机会。在此,也希望其他被埋没或即将失传的手艺可以继续传承下去,等待着被世人重新认识、欣赏。
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我是本文作者沐笙,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别忘记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苏家酒窖】,每天为您带来最有趣的传统文化!也欢迎把我们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如果您其它有趣的想法,也欢迎评论留言给我们一起讨论哦~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