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艾草的清香,鸭蛋的鲜美,龙舟的艳丽密密的交织,粽叶一裹,便是记忆中熟悉的端午。
犹记得屈子周遭环绕的汩罗江水滔滔不停。那年楚国国都被破,风雨飘摇,江水成了一介忠臣最后的葬身之所;饭团,鸡蛋是百姓对这位大夫发自内心的尊敬。裹在翠绿的楝树叶中,三角尖尖的粽子里是令人垂涎的糯米和馅料。每年端午食粽的习俗,就是源自这位可敬的大夫。不知现在是否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向水里投掷软糯的粽子的时候,仿佛能听到这个国家对屈子的祭奠:
“先生,今年,晚辈们的心意送上了些。”
“善。”
犹记得端午习俗有趣而难忘。除了粽子这个最容易想到的,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是真的不少。
例如饮雄黄酒,传说,它和食粽一样也与屈子有关。为了不让鱼虾蛟龙吃掉屈原的身体,不但投入吃食,还倒入雄黄酒,以保屈原平安。倒入酒后,果不其然,江面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将蛟龙抽筋,缠绕在孩子的手腕上,将七窍抹上雄黄酒,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蚊的叮咬。
例如吃咸鸭蛋,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所谓“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不无道理。想来这个习俗的来源,正是农民对来年雨水丰沛的期待所成。对半切开白瓷般的鸭蛋,红油顷刻间便冒了出来,滴在白生生的鸭蛋青上煞是诱人。挑上一个最喜欢的,打成五彩的鸭蛋络子,寓意逢凶化吉,平安无事。这些美好的祝愿,都通过这些传统的习俗传达给我们了。
例如划龙舟,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划龙舟的习俗来源有多种说法,在我们老家,孝女曹娥的说法则占主流。传说曹娥之父溺于江中,年仅十四岁的小姑娘悲伤之后毅然擦掉眼泪,于端午之时投入江中寻父尸,众人划船寻找五日五夜,在第五天曹娥抱尸而出,就此传为神话。从此,端午这天划龙舟倒成了个不可或缺的习俗,成了家家户户聚在一起观看的节目。
例如佩香囊悬艾叶。二者都为辟邪之效,只不过一个源于《岁时广记》,而一个源于赵抚院驱蛇的传说罢了。五色的丝线缠绕成型,碧色的艾叶悬挂成束。不论是端午插艾还是四角香囊,都是长辈一代代传下来,一次次反复叮嘱我们的重要文化传承,都是古代人民寄托的美好愿望。
其实,习俗的来历是否真实早已不可考察。它是一个寄托,它是一个愿望,它是一个家家户户快乐的理由。千年的传统延续至今,它的意义早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真实或不真实,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需要的,早就不是这个不值得考究的问题了。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