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的《思维编程》课有一句很触动人心的话:
99%的人半死不活的学习、工作、生活。
别急着不服气,或者反驳。
难道就没有那么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在盘点了自己的收入支出后,猛的发现,也许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呢?
而然后,却该干吗又干吗去了。人生苦短,专注于活在当下,完全把这个想法抛之脑外。
我也曾这样催眠自己,觉得一个身怀技术的工程师,职业生涯还处于上升期,不愿相信阶层固化这种事。
但生活是残酷的,很多时候,真的是没有选择,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虽心有不服,但却不知路在何方。
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讲到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框架时,谈及了个人发展的选择。
你个人的努力,只是在“点”、“线”、“面”、“体”的既定框架内,作为一个“点”的挣扎而已。
如果要成为中产,至少要获得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成为富人,就要借助面和体的崛起。
但如何让个体的一个点附着于一个面呢?
我曾以为加入一家处于高速发展的知名企业是很好的机会。
知名企业的品牌效应是一个很好的高价值载体,没错。但是内部的竞争激烈程度真是不体验不知道。在优秀人才汇聚的地方,不付出加倍的努力,那真是永无出头之日。
虽然和优秀的人共事是进步的最快的方式(前提是在一个合适氛围),但实际上知名企业是一个高价值-低优势的“肥尾”。因为无论在哪里,好的资源和机会是属于头部的。
要专注于做那些高价值、高优势的事。
这个认知是我在读古典《跃迁》时建立的。
也正是读了这本书,我不再自我催眠。因为
在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时,阶层分化是稳定且可预期的。
只讲道理是空洞的,请在网上搜一下Netlog这个游戏,选择Wealth Distribution(财富分配)这个模型,自己玩一下便会发现财富分配的不均衡是不可逆的。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社会上信息交换的效率,也加速了头部和长尾的分化。
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头部机会也在不断涌现。
成为头部是放大个体一个点的努力,获得线性收益的关键。
头部是符合幂律分布,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高度不平均;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分形。分形就是“一个图形细分后,每一个部分都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
它隐含的信息是在头部,还可以接着分形出头部中的头部,并且可以再次分形。
如果把头部的优势比作杠杆,头部的头部即杠杆之上再加杠杆。
当你能成为头部中的头部,获得的就是面,甚至是体的收益。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头部,并为之努力呢?
读完《跃迁》的第二章,我建立的认知是:
从价值和最近的头部出发,专注、持续迭代。
很多时候,也许你只需要比身边的人快半步,就可成为一个小的头部。
然后,重新从价值出发而不是优势,甚至果断放弃存量,寻找并奔向下一个最近的头部。
这个持续迭代的过程,即不断的加杠杆的过程。(想想就爽呀)
但是要时刻记得专注于成长,以更少但更好为指南针。
最最重要的是:
不可贪胜。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在阿里待了三个月就辞职了?
除了在以前文章写过的原因外,还有一条,那就是我觉得在阿里我很难获得头部的机会,更准确的说“更少但更好”的头部机会(因为我是懒人呀)。
然后,又让一群人大跌眼镜的是,为什么我放弃了原有.net和前端的存量,进入了看似繁荣,但却混沌未清、鱼龙混杂的区块链行业?
因为区块链现在是头部领域。
再往细里说,在公链大行其道的链圈,为啥我加入了一家业务驱动的广告公司做联盟链?
因为那是我现在能够的着的最近的头部。
不可贪胜,从一个头部攀向另一个头部,这个持续迭代的过程,也是指数增长的过程。
冥冥之中,那些原来是懂非懂的道理、偶尔还会怀疑的选择,在读完《跃迁》这本书,我都找到了答案,在些也推荐给大家。
人生之旅行至中途,我发现自己步入一片幽暗森林,因为正确的道理早已晦涩难明。
——但丁《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