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习得性无助,真的很无助”
今天看到一个词,叫“习得性无助”。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做同一件事上失败,就会拒绝再做这件事,并把这种挫败感延伸到别的领域,最后完全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废了。
而事实上,并不是真的废了,只是陷入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认为自己受到挫败,便再也不敢去接触和尝试。
曾经,我在演讲的方面就有这样的想法,因为自己失败过,受过沉重的打击,所以一直对这件事存有阴影,很害怕演讲。
但演讲往往不只是在台上才算演讲,生活中处处都是演讲:自我介绍是演讲,社团发言是演讲,上课回答问题也是演讲,只不过这些没有显得那么正式。
因此只要是当众发言,我就会害怕,我一想到自己曾经失败过,就会觉得这次一定也做不好,而做不好就会让我更加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接着就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循环。
〔二〕每个人都有机会破茧成蝶,自卑的人也是。
我曾一直认为自己自卑到骨子里,是世界上最自卑的人。因为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劲,觉得我不行,我做不到。
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很想改变,但又害怕改变。
“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心存一丝希冀,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
改变就意味着突破自己,克服自己的弱项,这是需要下很大决心的,而一旦开始,也意味着会面临许多令自己“痛苦“的事。
艾克哈特·托利说:“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就好像,我们正在一条又黑又长的隧道前行,努力地前行,努力地寻找希望。
我们以为这条路没有尽头,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时候,很有可能前方路的拐弯处,就是光照耀进来的地方,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向前一步。
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而我们眼中的世界末日,则被称之为成功。
想了很久,我还是决定报名参加读书分享会。虽然我害怕当众分享,因为分享就算一场小小的演讲,虽然我又再一次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但是,不管怎么样,读书分享会它就是一件正向的事情,我必须去做。
而且,应该每个人都有破茧成蝶的机会吧。
〔三〕人生,从内打破是成长
生活永远不可能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坏。
真的是这样。
晚上的读书分享会,我很紧张、很紧张。还未到晚上,下午我就已经陷入紧张的情绪中了。
因为害怕演讲的背后,是害怕自己忘词,害怕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说什么,害怕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过于紧张,害怕别人觉得我讲的不好,害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
更害怕的,是自己再次失败,因为不确定还有没有重新站起来的信心。
然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紧张和害怕。
为什么?
因为我太想克服演讲了,太希望自己能够表现完美了,希望别人觉得我很厉害,从而对我印象好。
但是别人为什么要觉得我很厉害啊?
这难道不是一夜成名的想法吗··· ···
因为一个演讲就要让大家都喜欢你,是不是对这件事赋予过高的期待了,而且,就算是一夜成名,也根本没有可能。
我告诉自己。
这只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一次成长的机会。我需要做的,只是在每一次都争取比上一次做得更好,就像以后仍有很多的锻炼机会一样,这个机会并不是一夜成名的机会,而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到了晚上,我的分享的确还是很紧张,但我发现,我竟然没有大幅度忘词。
其实我也明白,即使接下来我不记得要说什么,我仍然可以迟疑几秒,想一想再说。
因为根本没有人会因此而认为我很差劲,也没有人会特别关注我的某一个点。
其实刚开始在介绍自己名字时,我说到最后一个字时,喉咙卡了一下,发出了我认为很难听非常难听的声音,但我发现根本不会有人因为这个而嘲笑我,因此而觉得我的演讲很差劲,不会的。
因为换成是我,我也不会嘲笑别人。
只是仅此而已,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得到成长,得到提升,而不是得到粉丝,而不是成名。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